2022-11-15 10:43:23 信息编号:k226058 浏览次数:309
2022年以来,化纤行业经济运行压力较大,同时由于2021年的基数较高,使得经济效益指标同比下降明显。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月化纤行业营业收入8109亿元,同比增加7.69%;营业成本同比增加13.64%,较营收增幅高5.9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177亿元,同比减少63.42%;营收利润率为2.18%;行业亏损面达35.09%,亏损企业亏损额同比大幅增长144.91%。
而另一方面,化纤行业固定资产投资稳定增长,据国家统计局数据,1-9月化纤行业固定资产投资额同比增加32.0%,与2021年全年增速基本持平,新增产能仍以龙头企业为主。
近年来,化纤龙头拼产能、打通产业链的欲望太强烈了!在打通了上游炼化进程后,化纤巨头纷纷开始了从一滴油到一匹布的演变路径,而巨头自身的属性让这一过程正在不断加快!
近年为增强经营稳定性和获取成本优势,涤纶长丝龙头企业纷纷扩充涤纶长丝产能,所占市场份额逐步增加。据统计,截止2021年,国内两百万吨以上聚酯企业数量为9家,其产能总和为3710万吨,占国内聚酯总产能的55%附近。其中恒逸产能813万吨,新凤鸣聚酯产能630万吨,桐昆聚酯产能590万吨,三家产能总和2033万吨,占据国内聚酯总产能的30.35%,市场占有率较大,龙头企业主导的聚酯产业格局初具雏形。
同时在初步完成上游原料端布局后,恒力、桐昆、新凤鸣等行业巨头都将目光投向了下游织造,有意借此进一步推动降本。
在积极拓展织造的同时,不少熔体直纺涤纶长丝工厂也在积极向加弹领域进军,而六大涤纶长丝工厂配套的加弹设备在去年达到2100台附近,除了规模化生产外,原料poy是自产的,成本控制能力强,因此市场定价话语权大。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环境,“完善上游、强化下游”成为了聚酯龙头必然的战略选择。主流聚酯工厂不断向中、上游发展的同时,也在缓慢向下游及终端市场布局。一方面通过做大和完善中上游产业布局,进一步扩大高端化工原材料的业务支撑和发展壁垒作用,使得全产业链发展的基础越来越宽,为下游产业拓展预留空间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做精和强化下游,推动技术研发线路越来越精,独门绝技、拳头产品和专业领域越来越多,实现从原料到工艺到市场的高效渗透与深度链接。同时聚酯龙头企业避免了因某个环节景气度下滑从而产生巨大损失,可根据各环节利润率变化而酌情分配,更好的提升行业影响力。
整体来看,伴随产业一体化的优势,聚酯龙头企业抗风险能力、盈利能力以及资金储备能力将大幅提升。但市场蛋糕就这么大,有人吃的太饱,肯定更多人是在喝西北风了!随着这些龙头企业产能的进一步扩张,化纤行业或将迎来收割潮!纺织行业正在进行新一轮洗礼,在大势所趋的环境下,多数纺织企业很难逃脱行业低迷状态下的强压。
我国化纤产量占全球总产量的70%,化纤占我国纺织纤维加工总量的84%,先进功能纤维、高性能纤维等化纤新材料是纺织行业稳定发展和持续创新的核心支撑,也是新材料产业重要组成部分。
布局中西部化纤纺织全产业链一体化基地
4月21日,工信部、发改委联合发布的《关于化纤工业高质量发展的指导意见》中有一个值得关注的表述:优化区域布局,鼓励龙头企业在四川、广西、贵州、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建设化纤纺织全产业链一体化基地,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高效协同供应链体系。
此次《指导意见》提出在四川、广西、贵州、新疆等中西部地区建设化纤纺织全产业链一体化基地。三个省份均是西部陆海新通道的重要节点,通道的建设极大地推动了基础设施和商贸物流的连通,也为化纤纺织产业与周边国家和地区形成高效协同供应链体系,打入全球市场提供了历史契机。
在化纤领域,我国涤纶长丝行业市场格局已较为稳定,市场集中度不断提高。目前,桐昆、新凤鸣、恒逸等龙头企业占据了6成以上市场份额。头部企业在具备了规模和技术优势后,近些年持续在国内外进行扩张。
在纺织服装领域,国内企业则早已开始出海布局。2000年以来,中国纺织服装行业对外直接投资总额超过110亿美元,企业分布已超过100个国家和地区。
在东南亚布局的纺服企业(天虹纺织、百隆东方、华孚时尚)的主要原材料均为棉花,对化学纤维的需求较低。东南亚地区尚未形成炼油-化纤-纺织服装完整的产业链。
东南亚地区已经形成了从纺纱到成衣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制造体系,尤其是在越南、缅甸与柬埔寨地区,但生产能力基本停留在低端阶段,处于来料加工与离岸交货的经营方式。
与下游纺织、服装等劳动密集型产业不同,上游的炼化-化纤产业为技术密集型及资本密集型行业。重资产投入和较强的规模效应,使得上游炼化企业需要具有雄厚的资金实力和融资能力。因此,越靠近产业链上游的公司资产负债率越高。而东南亚地区的金融环境极大地限制了国内化纤企业在当地的投资布局。
需求下跌,原材料上涨,内忧外患之下如何破局?
而对于整个纺织行业来说,自从2018年各项环保政策密集落地以来,大批“散乱污”的传统纺织小厂已经被逐步淘汰,一方面是整体市场增长停滞,一方面是国家碳达峰政策的环保要求,加上东南亚等低人力成本国家的优势威胁,国内纺织产业面临着巨大的转型危机。
这里也先说一个观点,危机在当前绝不是来自于产业向东南亚等周边国家转移。
周边东南亚低人力成本国家在当前只能承接中国制造业最低端、利润最低的部分,他们无法搭建完整的制造生态,也就无法代替中国制造业之国的地位。外忧还不成气候,解决内患才是当务之急。纺织行业生产链条很长,从原材料棉花的生产,接着是织布、印染等布料生产,然后是服装设计及制造,最后销售,才走完一整条链路。
整条产业链上,零散分布着大量的中小型企业,从自建厂房的供不应求的时代到如今供过于求的现状,只有降低生产成本,具备高竞争力的现代化纺织生产工厂,才能活下去。
市场进入电商时代以来,纺织行业产品从大批量、订单式生产模式逐渐向碎片化、多品种、小批量、快翻新的模式转变,而大部分企业的生产设备、工艺流程。制度等都是以从前的大订单模式建立,这给供应链备货带来极大的挑战。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023-03-06 20:58
2023-03-06 20:56
2022-11-15 10:43
2022-11-15 10:42
2022-11-15 10:42
2022-11-15 10:41
2022-11-15 10:31
2022-11-15 10:31
|导航
环保设备网 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所有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