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15 10:31:58 信息编号:k226054 浏览次数:301
虽然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在很多领域的发展速度都非常快,不过,因为现代工业的起步较晚,因此,和西方国家仍然会存在着一些差距,比方说一些高科技材料方面,多年来,就一直被发达国家“卡脖子”。
比方说,在碳纤维的研发和生产方面,多年来由于我国一直无法突破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这也导致我国的碳纤维市场,曾经被日本垄断了40年,可以说在碳纤维方面,我国是严重依赖进口的。
那么,什么是碳纤维?为何我国会被“卡脖子”呢?
碳纤维,是一种纤维材料,它是现代科技的产物,它高强度、耐高温、抗腐蚀,作为一种新型材料,是航天、航空领域中,必不可少的新型优良材料, 此外,在汽车制造、医疗制造、公共基础设施、舰船制造等诸多方面,同样也都离不开碳纤维。
简而言之,就是碳纤维的市场应用是非常全面的,而因为日本、美国多年来一直都在碳纤维领域拥有领先的技术,这也导致全球的碳纤维市场,都被日本碳纤维和美国碳纤维给垄断了,这也是我国一直被“卡脖子”的原因。
从资料来看,最早发明碳纤维的就是美国人,上世纪50年代初,美国人就已经将碳纤维,应用于航空、航天等领域了,随后,日本人在上世纪60年代又对当时的碳纤维产品,进行了技术改良,并且申请了技术专利,而这个时候,我国的碳纤维研发还是空白阶段。
上世纪70年代之后,我国伴随着发展,对于碳纤维的需求量也不断加大,在当时,我国也是意识到要拥有自己的碳纤维制造技术,避免被西方国家“卡脖子”,但是,由于技术封锁,这也导致我国虽然后来拥有了碳纤维的研发制造能力,但是,在高端碳纤维产品的研发生产方面,却迟迟都无法突破。
比方说,根据近期澎湃新闻对于2021年,全球碳纤维复合材料市场供需情况的调查报告,从中可以看出,虽然在去年,我国大陆地区有3家碳纤维生产企业,都成为了全球碳纤维10强厂家之一,并且总体产能已经达到了世界第一,不过,在去年,我国仍然是非常依赖碳纤维进口的,同时,国产碳纤维基本上都是内销了,出口量寥寥无几。
这意味着,虽然我国近年来碳纤维市场不断好转,但是,相较于美国、日本的碳纤维产品而言,性能、质量等诸多方面,仍然是存在着很多不足,特别是高端碳纤维方面,所以,为了不被美日的碳纤维“卡脖子”,我国仍然需要不断改良、革新碳纤维的生产技术,早日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龙头企业加速布局
此前,因全球大宗商品价格上涨,进口压力容器用碳纤维价格也随之上扬,导致国内储氢瓶生产成本有所提高。多年来,压力容器用碳纤维技术一直由日本、美国、韩国等国垄断,但近年来随着我国龙头企业加速项目布局和技术提升,这一垄断局面正在被逐步打破。
今年以来,我国多家企业相继投产万吨级碳纤维扩产项目。8月,吉林化纤集团高产能高性能50k大丝束碳化线投产,该公司碳纤维总产能提升至3.5万吨。10月,我国首个万吨级48k大丝束碳纤维工程第一套国产线在上海石化碳纤维产业基地投料开车,并生产出合格产品。
在政策机制的鼓励和支持下,全国多地开始布局碳纤维上下游产业链。9月19日,鄂尔多斯举行碳纤维全产业链生产基地项目战略合作签约仪式,通过联合上下游pg电子娱乐平台的合作伙伴,推动10000吨/年高性能碳纤维项目落地,碳纤维产业下游布局将包括年产10万个储氢瓶生产基地、年产30000辆氢燃料重卡生产制造基地等项目,年产值将超过100亿元。
还应在哪里再加把劲?
在当前大好的市场形势下,国产碳纤维对于下一步如何更好地发展仍要有清醒认识。
一是仍要努力解决好困扰产业发展的多个核心问题,维护好产业发展安全。
“碳纤维产业当前尽管欣欣向荣,但依然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徐樑华指出,我国碳纤维生产过程中需要的关键辅料助剂、个别核心装备、高品质树脂当前仍然依赖进口,这影响着行业的安全稳定发展。
威海光威复合材料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科学家、碳纤维分会特聘顾问李书乡指出,产业链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共性问题,比如,辅料助剂的国产化、个性化定制问题,都是制约未来发展的核心问题。
钱京也表示:“企业在规模扩张的过程中,还要重视与产业链配套环节的协同联动,比如溶剂、上浆剂等,要尽量避免由于产业链联动性不到位而引发的一些问题,如原辅料紧缺。”
对此徐樑华建议,国产碳纤维行业应抓住目前的赢利期,统筹解决产业发展中仍然存在的问题,龙头企业应肩负起国产化配套的重任。
二是要更好地着眼下游需求,从全产业链角度推动产业健康发展。
“碳纤维的技术创新,不仅要关注‘怎么把材料做好’的问题,还要关注‘如何把材料用好’的问题,不能忽视材料工艺性匹配问题。”钱京强调,“产业链合作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上下游企业之间的信任与开放性。碳纤维企业应该从制成品的设计端开始,就积极融入下游客户的研发工作中,高效地将碳纤维的优异性能最大化地体现在复合材料中,从而真正实现碳纤维材料性能与下游应用的精准匹配。”
李书乡介绍,光威复材当前正在加大力度完善碳纤维产业链,比如壮大预浸料等领域的发展;同时,加大下游制品的创新研发,如航空航天领域商用大飞机用品。
“下一步,行业要从‘碳纤维及复合材料’全产业链维度,继续发展碳纤维产业。”徐樑华说。
三是企业要理性投资,避免因同质化扩产和竞争而导致的资源浪费。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副会长端小平建议:“企业要理性投资,科学规划‘十四五’发展。新建产能应合理安排进度,分阶段实施,这样就不会错过技术进步带来的红利。同时,企业应主动稳定市场,合理定价,给下游客户机会,避免市场大起大落。”
四是无论从眼前还是从未来出发,要进一步节能降耗,布局新领域。
结合9月以来部分省市的限电限产情况,刘芳特别指出,当前,碳纤维企业要在降低能耗上加大投入力度,在新能源的应用上提前布局。
端小平表示:“协会将牵头向相关政府部门提交建议,能耗双控政策应该向碳纤维行业适当倾斜。这是因为,碳纤维产业不仅事关国家战略安全,与国防军工、航空航天产业紧密相关,它还是践行国家‘双碳’战略的重要基础性材料产业,是风电、光伏、交通工具轻量化、氢能源汽车等发展的重要材料支撑。”
谈及下一步产业整体的发展思路,端小平指出,在当前市场背景下,行业及企业更需要理性思考,冷静分析,要看到行业欣欣向荣背后可能存在的影响产业链安全稳定发展的潜在问题。企业要抓住当前赢利的窗口期,加大力度去解决一些过去一直未能解决的、制约行业高质量发展的共性难题;加强与配套产业的沟通和合作;要做好应用场景和细分市场的研究,寻找在风电之后的下一个“应用蓝海”。
“面对新形势,行业和企业都要未雨绸缪、潜心研发、科学规划、理性发展。大家要共同维护好目前来之不易的大好局面,共同推动我国碳纤维行业平稳健康发展。”端小平说。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023-03-06 20:58
2023-03-06 20:56
2022-11-15 10:43
2022-11-15 10:42
2022-11-15 10:42
2022-11-15 10:41
2022-11-15 10:31
2022-11-15 10:31
|导航
环保设备网 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所有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