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福祸相依?中国saas市场泡沫即将破裂,但对行业来说却是一次机遇-pg电子竞技平台

2023-05-30 09:52:01  信息编号:k20230515632328  浏览次数:90


就在一年前,saas赛道投资火热非凡,达到了行业第二波膨胀期的顶峰,企业也纷纷迎来了估值最高点,全年共有27家企业登陆二级市场,创下了行业ipo历史记录,融资事件更是高达2369例,融资总金额超过千亿。


而一年后,saas行业经历了剧烈的过山车似的行情,二级市场估值大幅收缩、股价跳水并传递至一级市场,据犀牛数据显示,2022年国内saas赛道投资案例为57(不包含未公开事件),而2021年投资案例为139,同比下降59%。


任何市场都呈现周期性变化,热门行业过高的估值总是难以为继。

很难说今年saas企业普遍估值出现巨大下调的现象与宏观经济形势无关,但潮水退去后,企业亏损扩大,续约率不及预期等行业通病也是所有人不得不正视的问题。

中国saas行业泡沫即将破裂
前几天,收听了一位saas行业投资人的采访音频。

他非常坦诚的说:过去两三年,整个企业服务市场可能被高估了50%,甚至100%。


不过,要我说,这位投资人还是太保守了——如果和最高峰相比——中国企服市场可能被高估了好几倍。


以上市公司明源云为例,市值在2021年曾突破千亿,其同年收入近22亿,ps倍数(市值/收入)超过40倍。

再看看它如今的市值——截止2023年5月19日——只有不到100亿,下跌超过90%。

这已经不是“腰斩”,而是“脚踝斩”了。


然而,泡沫破灭未必全是坏事。


在最“疯狂”的时候,大家满脑子都是融资,只要能带来营收,哪怕是红海市场,也要义无反顾的一头扎进去。


毕竟,即便“只有”20倍的ps,收入增加1000万就意味着2个亿的估值提升,投资人甚至都不会考虑增长的效率和可持续性。


来钱如此容易的生意,傻子才不做呢。


然而现在大家应该都意识到,中国saas可能要渡过一个漫长的融资寒冬。

这就迫使大家回归tob软件的本质:一门正常的生意,而不是给投资人讲的故事。


比如,saas高管群的一位ceo说,很多公司都砍掉了scrm线,重新聚焦主营业务。

另一位ceo则反馈,发现大家都越来越愿意开放合作,毕竟重复造轮子并不符合生意的规律。


从这个角度来看,泡沫破裂对中国saas来说,确实是一件大好事。


毕竟saas软件和2000年的互联网泡沫存在本质区别:saas产品并非旁氏骗局,而是真正给企业带来了巨大价值。


因此,对于saas公司来说,只要持续提高价值创造的能力,融资反而是水到渠成的事情。


如何“回归”
值得一提的是,在与多位投资人的对话中,大家都不约而同地提到了“回归”一词。

投资需要回归理性,侧面说明了长期以来国内saas行业在成熟理性的估值体系上的空缺。


saas的本质是商业模式,要解决真实的商业需求并提高效率,最重要的就是落到产品本身,正如源码资本执行董事陈润泽所说,2022年行业的关键词是“回归本质”。


早在去年年初,五源资本合伙人刘凯就向钛媒体创投家表示,2022年的saas行业更多的是回落。

无论在估值体系还是在市场对于创业公司的要求上,随着疫情的逐渐终结,市场对于数字化的渗透率预期会降低,对于创业公司盈利能力的要求会回归。


从时间线上来说,中国saas行业在14-16年进入启蒙阶段,随后迎来了发展期和调整阶段,美联储长期宽松低息的政策使高增长saas公司被赋予了较高估值水平。

去年,港股市场动辄赋予中国头部 saas 企业超30倍的 p/s 估值,然而随着货币政策调整,加上潜在经济衰退对saas企业财务报表的影响,行业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惨淡现象频出。


无论创业者还是投资人都对周期有着清晰的认知,有波峰必有波谷,以往经济市场出现波动,大家总是习惯将其视作为循环往复的周期性挑战,不过陈润泽认为,从资本市场的角度看周期是存在的,但同时大家熟悉的一批海外明星saas公司正逐步走出高增长阶段,因此他们的估值水平调整可能是长期的。


蓝驰创投投资合伙人石建平也表示,回顾过去的十年,国内saas行业发展整体上是相对缓慢的,处在准备与探索的阶段,从一级市场看许多明星项目估值很高,但商业进展缓慢和估值是脱节的。


不过,站在更宏观的视角,资本市场的集体共识是对saas行业的长期看好,估值长期回落并不妨碍那些有着优秀pmf和运营指标的早期公司继续获得资本市场认可。

把握国内外差距,精准出击
国内saas市场在近几年得到了政策的大力支持,这为saas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机遇。

具体来说,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文件,如《中国云计算发展十三五规划》、《促进大数据发展行动纲要》等,为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在各个行业的应用提供了政策支持,加快了saas产业的发展。

同时,政府也加强了监管,规范了市场秩序,防止了不正当竞争,为saas产业的健康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比较之下,国外saas市场相对于国内市场来说,发展较为成熟。

以美国为例,saas市场已经发展了超过20年,已经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生态系统。

在美国,saas被广泛应用于各种行业,如金融、医疗、教育等。

尤其是在金融行业,saas已经成为了一种主流的应用方式,许多银行、证券公司等都采用了saas技术进行业务管理和流程优化。


而从产品形态方面来看,国内和国外的差距亦不小。

国内saas产品形态相对较为单一,主要是基于桌面的应用程序。

而国外saas产品形态则更为多样,包括基于移动端、web端、物联网等多种形态。

国外saas产品的多样化形态可以更好地满足不同行业、不同用户的需求,提高了产品的适用性和普及率。


在客户群体方面,国内saas市场主要服务于大中型企业,而国外saas市场则更加广泛,已经逐渐扩展到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

随着企业数字化转型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小微企业和个人用户也开始考虑使用saas系统,这为国外saas市场的发展提供了更广阔的空间。


在竞争格局方面,国内saas市场竞争激烈,涌现出了一批优秀的saas企业,如阿里云、华为云、腾讯云等。

而国外市场则相对较为平稳,虽然也有一些知名企业,但市场份额相对较小。

这主要是因为国外市场的竞争格局相对更为平稳,市场份额也主要由几家大型企业占据,需要不断创新和扩大市场份额。


总体来说,国内saas市场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而国外saas市场相对于国内市场来说,发展更为成熟。

在产品形态、客户群体和竞争格局等方面都有其特点和差异。

虽然国外市场的发展速度可能相对较慢,但是也有很多企业在不断探索和创新,为整个行业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

但同时也需要企业自身积极推动数字化转型,才能充分利用市场机会。


募寻找突围点
实际上,把周期拉长来看,历史上有许多伟大的公司都是在寒冬里成长起来的,真正能够生存下来的企业有一定容错、消化泡沫的能力。

对企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在恶劣环境中找到突围点。


具体而言,石建平表示可以分两种情况讨论,一类是已经有一定规模的公司,对它们而言想完全放下原有包袱、断臂创新是比较困难的,这些公司反而应该回到基本面:控制成本,更聚焦自己的商业本质,给客户创造更聚焦的价值,做更快、更高效的商业转化。


第二类是想创业或正处在创业早期的公司,一定不能用传统企业服务思路去做市场,因为底层技术变化非常大,同时产业结构、客户需求以及资本市场的资本结构也发生了变化。

在巨变之下,如何创业,如何去高效地创业是非常重要的事。


对大公司来说,随着人口流量红利的见顶以及政策环境的改变,要实现持续的发展就必须转换思路,例如背靠阿里大平台的钉钉,如今正在努力“解构”自身,将传统应用的复杂功能打碎,把业务融入到了信息流中。


至于创业公司,我们也能看见今年有更多顺应行业趋势的下一代saas创新思路公司涌现。

石建平认为,企业服务要以下一代的企业软件新思路去做。

大家都知道数据驱动、云化等,但是选择什么样的市场,以什么样的商业模式去切入是非常具有挑战性的。

要思考什么是最适合的、能够有高速增长的、摩擦力比较小的,同时创造巨大商业价值的赛道。


靖亚资本创始管理合伙人郑靖伟向钛媒体创投家表示,现在的市场与经济环境下,saas创业公司应该关注三个特别重要的指标:一是现金流,二是人效,三是续费率。


对此,陈润泽也有相似的观点:短期内,saas企业必须摆脱对融资的过度依赖,优化研发、销售、交付和管理效率,把握好增长和现金流的平衡,保留足够长的runway;长期看,宏观环境的变化会激发下游客户对精细化运营的重视,从高速增长回归到稳定发展的企业也会更关注成本和费用项,这对软件、自动化等投入都是有利因素。


另外,郑靖伟尤其强调了人效,美国的saas公司平均人效在200-250万,国内saas公司如果没有办法做到50万平均人效,那公司确实还有很大的优化空间;至于续费率,公司需要想办法让现有客户持续复购。


年初saas 公司在二级市场估值大幅下调时,郑靖伟就呼吁被投企业要开始提高人效,开始优化团队。

“我觉得作为ceo,这时候就需要迅速、果断地做出反人性的决定。

一些ceo觉得公司是自己一手创立起来的,把企业视作自己的孩子,那些跟着公司好几年的老同事可能效率已经跟不上了,但因为是公司的元老,ceo就产生了舍不得和犹豫的情绪,最后面临的结局就是又多烧了半年的钱。


“寒冬反而是最佳组织升级的机遇。


来源:钛媒体,王戴明,东山冷月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资讯

|导航

环保设备网 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所有 ©2017

皖icp备202001986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