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05-30 09:26:01 信息编号:k20230515632326 浏览次数:34
5月11日消息,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下称中国海油或公司)今天发布《中国海洋石油集团有限公司2022年可持续发展报告》。
报告显示,2022年,中国海油在国内近海共获21个商业和潜在商业发现,成功评价30个含油气构造,国内新增石油探明地质储量约3.28亿吨,新增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约1450亿立方米。
中国海油十年来累计上缴利税11224亿元,“世界500强企业”排名65位。
近10年来,中国海油不断做优做强油气主业,科技创新紧密围绕深水深层、稠油超稠油、低渗、高温高压等油气勘探开发领域世界级难题展开研究,有力支撑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提升,建成完整的海洋石油工业科技体系。
这10年来,中国海油不断向关键核心技术发起攻关,实现从引进吸收、集成创新到自主创新的诸多跨越,掌握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关键核心技术,带动全产业链创新升级,为公司经营绩效创历史新高、成为国内油气增储上产“主力军”提供了坚强的科技支撑。
一、让我们一起回顾这10年中国海油的重大科技创新。
1、世界首个海上超稠油储量规模化开发油田投产
2022年4月,世界首个海上大规模超稠油热采油田旅大5-2成功投产,稠油、超稠油、特超稠油的技术进步将撬动数亿吨储量。
中国海油相继攻克了高温注采一体化井下高温安全控制等世界级难题,创新提出了渐进式预热地层的注热方案,为旅大5-2北油田一期项目特超稠油快速开发奠定了基础。
该项目预计2024年实现高峰年产原油40万吨,油田完全投产后预计可累产原油超650万吨,全部炼化成沥青可铺设5000余公里的4车道高速公路,相当于北京到三亚的直线往返距离。
2、我国海上最大高温高压气田东方13-2成功投产
2020年11月,我国海上最大高温高压气田东方13-2成功投产,标志着我国成为世界上少数系统掌握高温高压气田勘探开发技术的国家之一。
这里曾一度被外国石油公司贴上“无法游离成藏”的标签。
中国海油携手国内石油院校和企业共同攻关,向世界提供了一份完整的高温高压区天然气开发的“中国方案”与“中国智慧”。
该气田预计高峰年产气超30亿方,年产气量可供一百万人使用15年。
投产后通过海底管线将清洁天然气直供华南和海南地区,为粤港澳大湾区、海南自贸港建设注入绿色动能。
3、“璇玑”系统智能化生产线建成投产
今年4月我国首条旋转导向钻井与随钻测井“璇玑”系统智能化生产线在广东佛山正式建成投产,标志着由我国自主研发的“璇玑”系统正式迈入大规模产业化新阶段,制造能力跻身国际一流。
历经15年技术攻关,中国海油打破国外技术垄断,摘下了旋转导向钻井和随钻测井系统这颗“皇冠上的明珠”,使得我国成为全球第二个同时掌握这两项技术的国家。
目前“璇玑”系统已实现全规格、全功能作业能力覆盖,一次入井成功率提升至92%,突破深水开发钻完井技术瓶颈。
4、“深海一号”能源站
“深海一号”能源站是中国自主研发建造的全球首座十万吨级深水半潜式生产储油平台。
总重量超过5万吨,总高度达120米,最大排水量达11万吨,相当于3艘中型航母。
按照“30年不回坞检修”的高质量设计标准建造,设计疲劳寿命达150年,可抵御百年一遇的超强台风。
“深海一号”能源站成功交付标志着我国深水油气田开发能力和深水海洋工程装备建造水平取得重大突破,对提升我国海洋资源开发能力、保障国家能源安全和支撑海洋强国战略具有重要意义。
5、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投产
2021年6月,由我国自营勘探开发的首个1500米超深水大气田“深海一号”在海南岛东南陵水海域正式投产,标志着中国海洋石油勘探开发能力全面进入“超深水时代”。
“深海一号”大气田距海南省三亚市150公里,于2014年勘探发现,天然气探明地质储量超千亿立方米,最大水深超过1500米,最大井深达4000米以上,是我国迄今为止自主发现的水深最深、勘探开发难度最大的海上超深水气田。
它的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科技自立自强、突破关键核心技术、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迈出重要步伐。
6、亚洲首例300米级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
导管架平台是世界范围内应用最广泛的海洋油气开发设施,目前全球有数千座导管架生产平台,但应用水深超过300米的仅有9座。
2022年7月,位于南海东部海域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平台——“海基一号”提前建设完工,平台总高度达340.5。
作为我国自主设计建造的亚洲第一深水导管架,“海基一号”标志着我国在超大型海洋油气平台导管架设计建造技术上取得新突破,开创了我国中深海油气资源开发新模式,对保障国家能源安全、提升深海资源开发能力意义非凡。
7、我国首套国产深水水下采油树入海
5月11日,我国首套国产化深水水下采油树在莺歌海海域完成海底安装。
该设备是中国海油牵头实施的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工程化示范项目的重要部分,标志着深水油气开发关键技术装备国产化迈出关键一步。
水下生产系统是开发深水油气田的关键装备。
长期以来全球仅有5家欧美公司掌握水下生产系统的设计建造技术。
该设备采办周期长、价格高、维保难。
此次中国海油实施的500米级水下油气生产系统工程化示范应用项目,标志着我国具备了成套装备的设计建造和应用能力。
8、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岸电项目成功投产
2021年9月渤海海域秦皇岛~曹妃甸油田群岸电应用示范项目成功投产,这是我国首个海上油田群岸电应用项目,也是世界海上油田交流输电电压最高、规模最大的岸电项目,标志着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向绿色开发、高效开发、智能开发又迈出了历史性变革的一步。
9、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智能工厂”投产
2022年6月,我国首个海洋油气装备制造“智能工厂”——海油工程天津智能化制造基地正式投产,标志着我国海洋油气装备行业智能化转型实现重大突破。
基地自主研发服务器,应用数字化、智能化、5g、大数据以及物联网等技术,实现了从“人力车间”到“智能工厂”的华丽蜕变。
10、我国首个海上智慧油田建成投用
2021年10月,我国首个大型海上智能油田建设项目——秦皇岛32-6智能油田项目全面建成投用,项目应用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5g、北斗等信息技术为传统油田赋能,实现流程再造,在渤海湾打造了一个现代化、数字化、智能化的新型油田。
除了以上十大科技创新外,在海油科研人数十年如一日的的创新攻关下,中国海油还创下一系列突破:自主设计开工建造亚洲首艘圆筒形fpso(浮式生产储卸油装置),我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工程、形成中国海油“cgtechnology®”技术品牌群,搭建覆盖lng全产业链并向lng重点领域及新能源领域倾斜的核心技术体系;原油/重油直接制化学品dpc碱催化技术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二、成就
1、深化油气主业发展,油气供应量屡创新高。
十年来,国内新增探明石油储量29.42 亿吨、天然气地质储量15781 亿立方米,储量发现接近过去30 年总和。
国内原油累计产量约4.5 亿吨,天然气累计产量约1662 亿立方米;先后发现“渤中26-6”“垦利10-2”等5 个亿吨级油田和“渤中19-6”“陵水17-2”(深海一号)等4 个千亿立方米级气田,储量能源基础得到进一步夯实。
2、加快挺进深海步伐,深水装备、技术、工程、管理能力全方位提升。
基本形成以“奋进号”为代表的深水舰队,拥有各类深水船舶平台66 艘,自营开发建设“深海一号”气田、“流花16-2”油田群等深水和超深水大油气田,我国海洋石油工业实现从300 米向1500 米超深水历史性跨越。
3、坚持走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道路,稳步推进新能源新业务。
发布“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锁定长期lng 资源合同量约3400 万吨/年,成为国内第一大、全球第二大lng 贸易商;江苏盐城“绿能港”等一批绿色低碳项目建成投产,稳步推进我国首个深远海浮式风电示范项目、海上碳封存示范工程投产,启动“气化长江”“气化珠江”等工程。
4、立足科技自立自强,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
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15项,取得以“深海一号”能源站、“璇玑”旋转导向与随钻测井技术为代表的一批重大技术装备成果,出台《数字化转型顶层设计》,完成6 个数字化转型示范工程建设。
5、全方位加强能源国际合作,坚持将资产布局向“一带一路”优化。
在海外22 个国家拥有43 项资产,“一带一路”地区油气产量占海外油气总量比例提升至31%;连续五年参加进博会,累计签约金额突破500 亿美元。
从奋进坐标勃发奋进力量。
进位赶超的10年,量质齐升的10年,在新时代跃上新征程,海油人正向着国际一流水平全速前进。
来源:石油圈,中国石油石化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023-05-30 11:00
2023-05-30 10:52
2023-05-30 10:39
2023-05-30 10:26
2023-05-30 10:13
2023-05-30 10:00
2023-05-30 09:52
2023-05-30 0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