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破解前沿新材料产业化难题,北京这所石墨烯研究院是如何做到的?-pg电子竞技平台

2023-05-30 09:13:02  信息编号:k20230515632325  浏览次数:44


石墨烯(graphene)是一种由单层碳原子构成的蜂窝状二维原子晶体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电学、力学特性,在信息电子、能源、环保、生物医学、航空航天等领域具有重要的应用前景,被认为是一种未来革命性的材料。


关于北京石墨烯研究院(bgi)
bgi是北京市最早批准、由北京大学牵头建设的新型研发机构,2018年10月25日揭牌运行。

bgi致力于打造引领全球的石墨烯新材料研发高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培育集石墨烯新材料研发、生产、以及装备制造于一身的千亿级石墨烯高新技术企业。

bgi的理念是融通资源、集聚匠才、创新机制、引领未来。


bgi是奇迹的创造者。

bgi成立四年来,人才队伍规模已逾320人,拥有两栋研发大楼。

在石墨烯新材料研发领域不断取得突破,a3尺寸通用石墨烯薄膜、a3尺寸超洁净石墨烯薄膜、4英寸石墨烯单晶晶圆、6英寸石墨烯单晶晶圆、蒙烯玻璃纤维等产品陆续进入市场,2023年产值将跨上亿元新台阶。

bgi的某型号独创产品已成功进入特种领域,成为石墨烯新材料的第一个“杀 手锏级”应用。


bgi是石墨烯行业的领跑者。

bgi拥有国际顶尖的石墨烯材料、器件和应用研发实验室。

现有“通用石墨烯材料研究部”“新型石墨烯材料研究部”“石墨烯纤维技术研究部”和“石墨烯器件技术研究部”等4个核心研发部门,19个独立课题组。

bgi布局全国,放眼世界,致力于打造引领全球的石墨烯新材料研发高地和创新创业基地,培育集石墨烯新材料研发、生产、以及装备制造于一身的千亿级石墨烯高新技术企业。

面向未来,bgi人充满信心!
专注石墨烯产业创新发展
石墨烯产业在中国发展较快,目前国内拥有数量庞大的石墨烯研究队伍,以及超5万家石墨烯相关的企业,基础研究和产业化在国际上位列“第一方队”,在石墨烯材料制备等方面走在了世界前列。


但国内石墨烯产业发展也存在着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产业公司以小微、初创型企业为主,可持续发展能力有限;另一方面,面向市场的产品质量和性能也参差不齐,对核心竞争力技术关注不够,对未来的重视程度也不高。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石墨烯研究院院长刘忠范在介绍“一体两翼”时提到,“一体两翼”指的是在统一的目标和意志下布局石墨烯新材料与装备的研发、生产与市场。

研究院与公司依靠各自优势,互相配合、各有侧重,积极利用市场和资本力量,全方位推进石墨烯新材料的产业化落地工作。


“与传统研发机构孵化多个产业公司的不同,在‘一体两翼’模式下,公司是研究院唯一的成果转化平台,也是研究院的利益代言人。

”刘忠范说。

谈到产业公司创新之处,刘忠范表示,“两翼”人员组成不同,业务方向也各有侧重,通过沟通协调机制来保障高效运转,未来目标则是将研究院打造成公司的研究中心,通过市场化的目标牵引,实现两者之间的深度融合发展。


“一体两翼”助效能提升
也正是在“一体两翼”模式的推动下,近年来研究院快速发展,在科研和产业方面取得较大突破:科研方面,bgi拥有国际上最大规模的石墨烯研发团队,以及国际顶尖的石墨烯材料、器件和应用研发实验室,并与多个企业、高校等建立了联合实验室、产学研协同创新中心。


以石墨烯材料为基准,研究院推出了一系列全球领先的石墨烯材料规模化制备装备与工艺包。

例如蒙烯玻璃纤维复合材料,就是一款轻质、柔性、长效稳定的新型纤维材料,实现了在相关装备上的重大应用突破,并实现了稳定供货,最近该材料顺利实现风电叶片样机吊装,未来可大规模应用在风电除冰等民用领域。


市场方面,依托研究院前期技术攻关与积累与公司专业化市场运营,相关材料产品相继进入华为、中车、金风科技等多家行业头部企业。

据北京石墨烯研究院有限公司总裁许莉介绍,2022年公司实现全年营收6000余万元,较2021年提升超过5倍,已经驶入产业化高质量发展的“快车道”。

体制机制共同创新
研究院成果转化与产业化快速发展的背后,一条“前瞻布局、聚焦资源、稳定支持、充分赋权”的体制机制创新模式已经凸显。


新材料攻关既需要长期专注、也需要聚焦资源、前瞻布局。

北京早在2010年就开展石墨烯技术布局,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优势科研单位开展基础研究,为后续科研工作高效开展奠定了良好基础。


2016年,北京市政 府大胆创新,与北京大学共同支持中科院院士刘忠范牵头成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以“石墨烯材料引领世界”为宗旨,开展石墨烯关键共性技术及工程化攻关。

在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等多部门的通力合作下,2018年10月,研究院完成建设,正式挂牌运行。


在体制机制创新方面,北京于2021年开展科技专项“包干制”试点,围绕定点机构的专项“包干制”,以成果为导向,充分赋权机构开展技术攻关,让研究院可自行制定优势方向,持续深耕。

也让科研人员摆脱“写本子、做预算”的枷锁,专注于科技攻关,加速技术成果产出与工程化进程。


目前,研究院是北京市唯一一家专项“包干制”试点单位,并已获得连续2轮支持。

2023年3月,研究院首轮“包干制”项目通过专家验收,结合各项技术攻关成果及产业化成效,综合绩效评价优秀。


北京石墨烯研究院作为石墨烯领域的新型研发机构,是前沿材料的专业研究机构,也是北京市科技攻关机制探索的“试验田”。

随着研究院石墨烯成果转化与产业化成效日渐凸显,北京市也逐步摸索出“前瞻布局、聚焦资源、稳定支持、充分赋权”的全链条推进前沿新材料成果转化发展道路。

前瞻布局持续机制创新,为石墨烯技术产业发展提供源动力
(一)前瞻布局,聚集行业资源助力发展
基础研究是科技自立自强的根基。

北京市立足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与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前瞻谋划北京石墨烯产业发展,早在2010年即开展石墨烯技术布局,支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科院半导体所、国家纳米科学中心等优势科研单位开展基础研究;2016年组建石墨烯科技创新专家委员会,聘请北京大学刘忠范院士为组长,为尚处于萌芽阶段的石墨烯产业谋划未来发展,并同步新设北京石墨烯科技创新专项,面向全市公开征集优势团队开展技术探索,在多路探索技术发展可能性的同时,激活北京市石墨烯科技与产业力量。


(二)重点扶持,多维度协同支持独立机构创建
材料是诸多行业“卡脖子”问题的症结所在,新材料攻关既需要长期专注、耐得住寂寞,也需要聚焦资源、系统布局。

2016年,北京市政 府大胆创新,与北京大学共同支持刘忠范院士牵头成立北京石墨烯研究院,助力刘忠范院士团队在北京大学基础研究基础上,精业笃行投身石墨烯事业,以“石墨烯材料引领世界”为宗旨,开展石墨烯关键共性技术及工程化攻关。

在研究院建设之初,北京市设置专门工作小组,统筹协调机构选址、注册成立、资金支持、人才引进等诸多事宜。

北京市科委中关村管委会、市民政局、市人力社保局及海淀区政 府等各部门通力合作,助力研究院落户海淀区稻香湖畔。

经过一年多的筹建,研究院于2018年10月正式挂牌运行。

 北京市2018年设置独立科技专项,逐年滚动支持研究院开展技术攻关、人才培养、平台搭建,打造坚实的石墨烯优势基础,保障研究院发展 “生命线”,让科研人员得以持续、稳定地开展研究工作。

同时,不断优化科技资源配置,大胆创新支持机制,并于2021年开展科技专项“包干制”试点。

这一围绕定点机构的专项“包干制”,以成果为导向,充分赋权机构开展技术攻关,按照“包干制 负面清单”形式予以落实。

“包干制”的实施赋予研究院更高的研究自主权、经费使用权,让研究院可自行制定优势方向,持续深耕,也让科研人员摆脱“写本子、做预算”的枷锁,专注于科技攻关,加速技术成果产出与工程化进程。

目前,研究院仍是北京市唯一一家专项“包干制”试点单位,并已连续2轮支持。

2023年3月,研究院首轮“包干制”项目通过专家验收,结合各项技术攻关成果及产业化成效,综合绩效评价优秀。


材料改变世界,用科技创造未来。

北京市将持续关注支持研究院技术攻关与产业发展,助力发展壮大。

研究院将持续秉承发展宗旨,在突破关键技术上下功夫,在机制创新上求突破,坚持创新引领、人才至上,赋能“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畅通石墨烯成果产业化渠道,引领产业融合发展。

翠湖之滨,一幅奋发有为、向“烯”图强的奋斗画卷正徐徐展开……
来源:中国网,北京市科学技术委员会、中关村科技园区管理委员会,bgi北京石墨烯研究院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资讯

|导航

环保设备网 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所有 ©2017

皖icp备202001986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