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7 14:41:41 信息编号:k226020 浏览次数:35
新能源高质量发展、抽水蓄能和新型储能、数字化转型等领域将成为电力系统的热门产业,也是未来我国电力转型发展的新方向。
01
加大新能源开发消纳
新能源在构建新型电力系统方面正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国家能源局电力司综合处处长马军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坚持电力发展适度超前,保障供应留有余量,转型升级以立为先,立足以煤为主的基本国情,统筹电力安全保供与转型升级。让传统能源的逐步退出,建立在新能源安全可靠的替代基础上,推动托底保供电源按需布局和新能源大规模开发消纳,加强大电网结构优化和有源坚强局部电网建设,构建适应大规模新能源发展的产供储销多元综合保障体系。
中国电力发展促进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游敏认为,构建智慧能源系统需要面临高随机性、多尺度、多来源、高噪音等问题。因此,对供给 (如光伏、风能)和需求 (如电力负荷)进行准确预测十分重要。智慧能源系统建设可以综合利用优化调度、随机建模、时空序列预测、多尺度分析和科学机器学习等技术手段,实现自动闭环优化,平衡电力供给与需求,进而推动电网从 “源随荷动”转变为 “源荷互动”,从 “以冗余保安全”转变为 “降冗余促安全”,以提高电力系统稳定性。通过将繁杂的各类领域知识 (如定性专家经验与定量控制方程等)以及多种来源数据相互融合,可以构建知识与数据双驱动模型,降低数据需求,提升可靠性与精度。
南方科技大学学术副校长张东晓建议,要着力推动跨省跨区输电通道建设,受端地区建立煤炭保障基地,尽快扭转煤电建设积极不足。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加快核电布局建设,加快提升新能源可靠替代能力,加快推动长时储能布局建设,大幅提升需求侧管理能力,积极开展行业间能源利用耦合发展。
水电水利规划设计总院副总工程师谢宏文表示,持续推动降本增效,是保障新能源发电健康可持续发展的核心动力。要按照以大型风光电基地为基础,以其周边清洁高效先进节能的煤电为支撑,以稳定安全可靠的特高压输变电线路为载体的 “三位一体”整体规划思路推进沙漠、戈壁、荒漠大型新能源基地开发。坚持西部、东部并举,集中式、分散式并举开发。
谢宏文建议,应立足我国能源禀赋和电力高质量发展需要,推进各级电网协调发展,提升数字化水平,推动向能源互联网升级;围绕新能源大规模开发利用,持续做好电源接网工作,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调度体系,优化新能源交易和消纳模式,强化顶层设计和统一规划,优化电力市场体系。
02
从政策、技术、机制等环节全方位推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
根据规划,“十四五”期间,我国风电和太阳能发电量要实现翻倍;到2030年,我国风电、太阳能发电总装机容量达到12亿千瓦以上。
国家能源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从以化石能源为主的能源结构向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逐步转变是一项系统重塑工程,还存在多方面的制约因素:一是将新能源转化为稳定电力供应的技术体系尚未形成。二是新型储能和抽水蓄能形成支撑能力还需时间积累。三是与可再生能源发展水平相适应的新工业体系刚刚起步。四是现行体制机制尚不适应新型电力系统模式创新。
下一步,国家能源局将组织有关机构和部门,采取有力措施,从政策、技术、机制等环节全方位推进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建设。其中,将加强土地、资金等要素支撑,为推动大型风光基地建设提供政策支持;针对特高压输电、大电网安全、新能源并网消纳等关键核心技术,以及综合能源服务、能源大数据等新业态新模式开展深入研究,为规划建设新能源供给消纳体系提供技术支撑。
同时,将加强政策体系和体制机制建设。落实好新增可再生能源消费不纳入能源消费总量控制,进一步健全可再生能源电力消纳保障机制。稳妥推动新能源参与市场交易机制,统筹推动绿色电力交易和绿证交易。
完善电力辅助服务市场机制方面,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规划发展部副主任张琳建议,通过加大有偿调峰补偿力度,系统推进煤电灵活性改造,合理分摊疏导系统性成本;尽快明确可中断负荷、虚拟电厂等辅助服务市场主体地位和准入条件等举措,为新能源高质量发展创造条件。
03
新型储能与抽水蓄能并重发展
电力系统储能领域被更多关注。据了解,目前,储能技术路线主要分为物理储能和化学储能两种。前者以抽水蓄能、压缩空气储能、飞轮储能等为代表;后者以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铅酸电池、液流电池等为代表。
《全球清洁能源装备产业发展蓝皮书(2021)》显示,2010年-2021年,全球储能系统装机功率增长了41.08%,达到191.28gw,全球储能容量增加了47.59%至672.2gwh。而目前,抽水蓄能是最成熟、经济性最优、最具大规模开发条件的储能方式。不过,相较于抽水蓄能这种较为传统的储能方式,目前市场上最关注的还是新型储能。
与会专家对两种储能模式进行了建议。
中国电力建设集团战略发展部 (政策研究室)主任张念木认为,抽水蓄能是实现 “双碳”目标、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支撑。当前,我国抽水蓄能进入跨越式发展阶段,要重视产业链协同、布局合理性、价格机制实施细化、前期工作质量等问题。
中国能源建设集团科技信息装备事业部总经理裴爱国表示,大规模储能应用将成为新型电力系统的重要标志,新型储能与抽水蓄能将发挥互补作用。在支撑新能源基地规模化外送、提升新能源就地消纳能力、支撑用户侧灵活低碳用能需求方面,新型储能有广泛的应用场景。
大唐集团科学技术研究总院副院长吕晨光建议,地方层面储能政策对储能项目的落地实施有直接影响,但时效性较短,需出台针对新型储能的长效机制。应积极推广电力市场化改革,推动各种储能全面参与多样化的电力市场,例如支持用户侧储能参与辅助服务市场、尽快开放更多的跨省辅助服务市场等。
04
前景如何
从整个发展趋势来看在十四五期间主导的方式是抽水蓄能,而在后面更长远时间新型储能会成为一个拥有爆发潜力的非常好的标的,从量上来看,新型储能逐渐在整个储能的领域占据主导地位。独立储能 2025 年应该会逐步接近 5,000 万千瓦,国家的目标是大概是 3,000万千瓦;在2025 年的时候,抽水蓄能是 6,000 万千瓦,新型储能大概是一千万千瓦左右,然后到 2030 年左右抽水蓄能是 1.2 亿千瓦,而保守底线的整个新型储能的装机是一个亿千瓦。但从目前来看新型储能会加速,因为技术进步比较快,而现在各种储能技术也在发展——也是在电网侧的储能发展——所以可能在 2030 年的时候就会超过抽水蓄能。到 2060 年的时候,趋势会更加明显。2060 年风电和光电的累计装机大概是 60 亿千瓦左右,此时就算按 20%去配——理论上可以 50%或 100%——抽水蓄能大概是 3.5 个亿,所以剩下的保守的新型储能的空间至少在 8 亿千瓦以上。
电网侧在解决调峰这个问题上可能会日益的凸显。现在虽然是电源测比较多,却慢慢的会向电网侧储能技术过渡、发展。
在电网侧储能技术中,按排名依次应关注锂电、全钒液流电池、氢储、压缩空气。而至于飞轮、超容(超级电容器)、重力储能,虽然不排除会发生技术上的突破,但目前仍存在一定的难度。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022-11-07 14:41
2022-11-07 14:41
2022-11-03 15:15
2022-11-03 15:06
2022-11-03 10:08
2022-11-03 09:57
2022-11-03 09:56
2022-11-03 09:55
|导航
环保设备网 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所有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