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洁能源

上市公司纷纷跨界储能,教育、芝麻煳也进储能赛道分羹-pg电子竞技平台

2022-11-03 09:56:17  信息编号:k225764  浏览次数:93

火热的储能,引得上市公司纷纷折腰。






近日,从事职业教育的开元教育宣布,拟参与设立长沙开元商业储能有限公司,布局储能业务。此次进军储能是持续亏损后,开元教育为自身找到的一条新出路。



想谋求新增长曲线的开元教育,走了激进的一步,从职业教育直接跨界到毫不相干的储能产业。市场对于储能的追求也没让开元教育失望,公告宣布当天,开元股份股价大涨12.93%。接连三个交易日其区间涨幅达到19.76%。



开元教育激进的背后,是“不得不”转型的焦虑。



近一年来开元教育过着捉襟见肘的日子,一直通过各种渠道筹钱,来维持公司的日常运营。面对经营压力,开元教育不得不转型。和开元教育有共同想法的,还有南方黑芝麻煳等企业,他们都面临同样的现状,即主营业务增长放缓,亟需一条新的增长曲线。



今年以来,“沾储就热”的故事已在资本市场上演,储能相关概念公司的股价一路上涨。储能确实是一条值得深耕的赛道。但值得注意的是,储能行业本身需要大量资金投入,如果在企业现金流承压的前提下再进军储能,那将面临一个较长的投资回报周期。似乎并不能帮助企业,解决当下的燃眉之急。



当上市公司纷纷跨界储能时,储能赛道真的能让各家企业得偿所愿吗?



持续火热的储能赛道



2022年,资本宠儿的名号莫过于储能。



实际上,储能火热的迹象从去年年底就已经显现了,走红一年来,储能已经让第一批企业尝到红利,根据宁德时代财报显示,2021全年储能业务营收136.24亿元,同比大幅增长601.01%。接连拿下全球众多储能巨额订单后,2022年上半年,宁德时代储能系统营收同比增长171%。




来源:财报截图



宁德时代在储能方面的营收增长,仅是整个储能行业火热的缩影。类似的故事一直在上演。今年储能领域最出名的锦浪科技,2022年上半年预计实现净利润3.9亿元到4.1亿元,比去年同期增长63.77%到72.17%。从4月15日锦浪科技股价的低点108.07元算起,直到8月最高点,其股价在4个月左右幅超过160%。加码储能业务中天科技,一年内股价涨幅达到177.44%。



储能走红的前提源于需求端的激增,需求侧的激增自然带动产业发展,最重要的风向标源于政策利好。去年年底,国家能源局修订发布了《电力并网运行管理规定》《电力辅助服务管理办法》,新增了转动惯量、爬坡等辅助服务品种。也正是这之后,资本市场尤为关注储能技术。



从今年的投融资事件也能看出,根据公开资料显示,今年以来,储能电池及材料领域的投融资事件多达120余起,投融资规模高达千亿元。今年6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发布了《关于进一步推动新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和调度运用的通知》提出,新型储能可作为独立储能参与电力市场。发布后,业内普遍认为储能商业化能力将得到显着提升,于是今年7月储能领域共发生10起融投资事件,6起融资事件金额超亿元。



根据媒体爆料,一家储能领域已拒绝了二十多家投资机构的投资意向。



这样的火热似乎还将继续持续下去,根据中泰证券数据显示,9月份国内36个国内新型储能项目开标,总容量6.05gwh,总功率2.63gw,平均中标单价2.11元/wh;同期44个新型储能项目招标,总计规模12.59gwh。



对比来看,蜂巢能源储能负责人黄征曾表示,过去很少能听到几百mwh的储能项目,但现在不仅有gwh为单位的项目,甚至有些地方政 府想要10gwh的共享储能,这是以前不敢想象的,以前整个储能市场也才卖几gwh。



可以预见的是储能的发展仍在高速增长的前期。根据规划,预计2025年,国内的新型储能装机容量要达到30gwh以上。一面是热度持续不减,另一面是市场渗透率低仍处于行业前期。面对这样的赛道,怎能不心动?



于是,新的故事拉开了帷幕,众多上市公司大刀阔斧向储能领域进军。



教育、芝麻煳进储能分羹



根据资料显示,截至目前今年共有22家上市公司宣布跨界储能。





来源:猎云网



不少明星企业也高调进军,今年5月,美的集团宣布,通过“委托表决权 定增”的方式,从深圳资本集团手中拿下科陆电子实控权。通过控股子公司的方式,进军储能。受此消息影响,科陆电子科陆电子早盘大涨,一度涨超8%。小米则通过发布新产品进军储能市场,9月6日,小米发布了米家首款户外电源产品1000pro。



明星企业的跨界,也能侧面映射出储能的火热。相比之下,今年更值得关注的是自身业务承压且定位相差甚远的企业,宣布进军储能。



前不久,职业教育企业开元教育宣布进军储能,通过其全资子公司长沙麓元能材科技,拟与深圳杰瑞特电子、广西安睿科技以及深圳恒裕泰投资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出资设立长沙开元商业储能,并将在储能业务领域展开合作。协议披露,开元储能拟注册资本为3000万元,由上述三家公司共同出资,其中,开元教育子公司麓元能材拟出资1200万元,持股比例达40%。



这其中,除了开元教育外其他共同出资的企业均有相关背景,杰瑞特主营锂电池贸易、储能电池系统研发制造等。恒裕泰主要从事新能源领域技术咨询、技术转让、技术服务。



从职业教育跨界到储能,犹如跨过一条鸿沟。更值得关注的是,开元教育本身的现金流已经吃紧。2019年-2022年上半年,开元教育的归属净利润分别为-6.35亿元、-7.66亿元、-4.61亿元、-0.69亿元。截至2022年6月30日,其流动负债高于流动资产7.7亿元,账面可用货币现金余额为3.9千万,同比减少了67.19%,一年内到期的银行借 款余额为6.4千万。



本身主营业务承压,还要跨界到一个陌生的领域,这样的举动,也引起了深交所的关注。深交所要求开元教育解释,开元教育进行储能业务的原因及必要性、是否具备资金实力、是否存在迎合市场热点概念炒作股价的情形等问题。



其实可以看出,开元教育的主营业务可能难以为继,这次转型开元教育也是在为自身谋求新发展,开元教育表示是基于行业发展、市场格局及公司自身发展需要,合作将整合各方优势资源,有利于公司持续发展和稳定经营。对于这次跨界,开元教育唯一的胜算,可能就是新上任的总经理。



9月5日晚间宣布,聘任于扬利为公司总经理。后者在2004-2012年,曾担任福建南平南孚电池大区经理。



然而领头人虽有相关的从业经验,但从整体来看转型储能考验的不仅是领头人,更是对公司实力资金长期投入等多个维度提出了高要求。企图通过储能改善公司现状的开元教育,能走到哪一步,具体尚未得知。



和开元教育面对同样现状的还有“黑芝麻煳第一股”南方黑芝麻煳。



作为童年的回忆,南方黑芝麻煳现在的日子大不如前,自从2017年之后,黑芝麻业绩开始滑坡。2018年-2021年,39.64亿、44.76亿、38.41亿、40.25亿。营收虽然较稳,但净利润分别下降46.06%、45.05%、73.08%和1297.48%。



实际上没2017年的黑芝麻给自身定下了五年后百亿营收的目标,为此开始频频跨界。其中就有储能领域,但那次跨界并没有太大水花,甚至被一度边缘化。



2017年,黑芝麻、天臣新能源深圳有限公司、大连智云自动化装备股份有限公司联合设立天臣新能源,南方黑芝麻煳持有30%的股权。2021年天臣新能源营收为1.34亿元,亏损2.33亿元;2022年前三季度,亏损超1.9亿元。



持续亏损见不到曙光的黑芝麻煳在年初召开董事会,决心对天臣新能源减资,出资由3亿元减至9000万元。随后天臣新能源先后两次共向黑芝麻支付减资款1.5亿元,还剩6000万元未支付。



从时间线上可以看出,年初南方黑芝麻煳减持的动作,似乎在表明已经对其不抱有期望。然而在天臣新能源支付减资款两个月后,黑芝麻煳又宣布拟对天臣新能源增资5亿元,增资完成后,公司持有天臣新能源59.09%股权,为实际控制人。



就在宣布增资后,连续三个交易日内黑芝麻煳收盘价格涨幅偏离值累计超过20%。深交所也发来问询,要求说明是否存在内幕泄露和“蹭热点”的情况。



开元教育和南方黑芝麻煳都在寄希望于储能,摆脱主营业务亏损现状。黑芝麻煳在增资时表示其目的是,为抓住新能源的良好发展机遇。然而从宏观角度来看,储能赛道火热是一方面,但并不表示布局储能的每位参与者,都能抓住时代的红利。看到产业火热时,更要扪心自问转型成功的几率有多少。



毕竟,本身主营业务已经承压,此时再大手笔布局新领域,其风险程度不亚于重新创业。对于上市公司而言,每一步都更加谨慎,因为承担后果的不仅是公司自身,还有哪些对其充满信赖的中小投资者。



当企业选择跨界时,并不是完全将新业务和主营业务独立,相反,更应该在某个维度产生产业协同的效果,才能推动企业跨界新业务的发展和原有业务的稳健。以南方黑芝麻煳为例,五年前,黑芝麻煳就曾进军过储能领域,但由于其主营业务和新业务相差甚远,便一度被边缘化。所以综合来看,跨界储能并不是一颗定心丸。



简单来说,并不是跨界储能,就能完成1 1>2,产业协同才能助其走的更远。



延伸阅读:



海内海外双驱动,国产储能卖断货


在全球碳中和目标下,清洁能源将逐步替代化石能源,风电、光伏发电成为新能源的绝对主力,随着新能源发电占比的提高,储能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储能在发电侧、电网侧、用电侧,都有广泛应用,可以很好地解决新能源发电,不稳定性、随机性、间歇性等问题。



储能简单讲就是把发的电存起来,等到要用的时候再用。它在电力系统当中的作用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充电宝,能够根据电力系统的需要,实现充电或放电。储能作为脱碳的最重要环节之一,会越来越受到关注。



尤其在今年俄乌冲突、欧洲能源危机之下,储能重要性凸显。今年上半年欧洲的户用光伏系统装机出现了快速增长,远超市场预期。



而在储能领域中,锂电储能毫无疑问是当前国内新型储能领域发展最快的技术路线。



锂电池储能情况几何?



当前国内风电、光伏基地的建设,直接带动了锂电储能需求,相关产业的订单快速增长,产品供不应求。根据wind数据,2022年前三季度,全国新增投运新型储能项目装机规模963.7兆瓦,同比增加120%,其中锂电储能占到绝大多数。



此外,海关数据显示,今年前9个月,中国锂离子蓄电池累计出口达349.11亿美元,同比增长83.3%,已经超过2021年全年所有锂电池出口额。



锂电池储能有多火?据《中国能源报》10月20日报道,受电池供不应求的影响,已暂停接单了。正值年终目标的冲刺关口,某储能企业高管却向记者道出无奈,“今年储能市场火热,整年都在全国各地跑项目,但眼下不得不提前收尾。”据悉,自9月底开始,电池供应持续短缺,企业暂停接单的情况颇为普遍且形势愈演愈烈。



无独有偶,据贝壳财经10月21日报道,科士达、鹏辉能源、保力新等多家储能锂电池生产商证券部,其相关工作人员皆表示,供不应求情况已经持续一年,但暂时并未到短缺的程度,若未来储能订单仍保持高速增长,供需矛盾加剧,可能市场供应会出现短缺的情况。



锂电池火爆的背后是碳酸锂价格的不断增长。碳酸锂不仅用途广泛,还是锂电池的原材料。上海钢联数据显示,10月20日电池级碳酸锂现货最高报价为54.8万元/吨,创历史新高。



目前,98%的锂生产主要在澳大利亚、拉丁美洲和中国。根据公开数据,2021年,澳大利亚的锂产量居世界领先地位,预计产量为55,000吨,智利以26,000吨位居第二,中国以14,000吨位居第三。



我国在2021年主导了锂离子电池的生产,生产了全球市场上约79%的锂离子电池。然而,由于供应基数小,矿产价格经常波动。根据world of statistics今年7月数据,2022年锂价每吨达到78032美金,相比2021年提升了接近4倍,相比2020年提升超过10倍。



说到底碳酸锂价格的持续攀升,根本原因还是供需错配。随着北方天气转冷,今年第四季度青海地区盐湖锂盐产量将减少。此外,今年年底和明年年初新增正极材料产能投产前存在备货需求。



价格上涨的同时锂市场正在经历重大的技术进步,生产最新的电动汽车和电池技术也需要越来越多的锂。



目前来看,电化学储能也更多采用磷酸铁锂电池,因此整个储能epc环节也有成本压力,一些储能epc集成商也已经开始停止下单,成本压力较大。而对温控这种储能环节来看,由于上游不包括碳酸锂,因此没有太多的成本端压力。



另外,钠电池和锂电池有一定的替代作用,自从宁德时代发布了钠离子电池以后,钠电池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



电池的可选性也更加丰富了起来。要知道电池是由正极和负极所组成的,而锂也不是唯一的正极材料。在锂没有流行起来之前,电池一般采用的正极是铅及其氧化物,这就是着名的铅酸电池,或者平时说的蓄电池。



随着技术的革新,锂电池成为了现在的中流砥柱,但是也不排除未来有可能研发出更多的全新正极材料。钠离子电池中的钠离子,在世界上的储量是非常高的,可以说到处都有。



钠的成本极为低廉。在宁德时代的演示中,钠电池充电速度也不慢,能量密度也很不错,循环能力虽然比锂电池差,但是也有将近1000次以上的循环水平。因此,笔者认为一些可以用钠离子的领域,比如小型储能电站和二轮车领域,可能会加快对锂离子电池的替代。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资讯

|导航

环保设备网 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所有 ©201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