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1-03 09:54:02 信息编号:k225770 浏览次数:77
10月29日,盛虹集团储能总部项目落户苏州市吴江区签约仪式举行。将在吴江区域规划产能规模50gwh,将分期进行建设,总投资额200亿元。
其中,一期将建设16gwh新型锂离子储能电池项目,投资额125亿元,建成后可实现利税近30亿元。盛虹集团将围绕新能源、新材料产业发展目标以锂电池及储能系统集成为核心打造从材料、电芯、模组到终端产品的完整产业链力争快速形成领跑储能行业发展、引领绿色经济变革的全球行业领军企业。
项目技术优势显著,拥有国际领先的预锂化技术、活化添加剂、储能电池智能传感技术、毫秒级主动保护技术、 安全阻隔技术、大数据故障诊断和预警技术、多端直流控制技术等全链条“护城河”,具备新型储能技术领域革新突破能力。
在电芯等核心部件,盛虹上游平台可提供超高分子量聚乙烯隔膜材料、dmc电解液材料等核心原材料;同时,电芯需要的磷酸铁锂材料,未来也将实现自给自供,在电芯核心原料上实现65%以上的成本自控,经济效益、环境效益、抗周期风险能力等都将处于全球领先。
进军“万亿级储能新赛道”,看似跨界,实则与盛虹集团“化工原料大平台 新能源新材料1 n”战略高度统一,是上下游产业耦合能力的体现,也将进一步释放盛虹新能源新材料全产业链优势。
特别是今年3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了《“十四五”新型储能发展实施方案》(以下简称《方案》)。《方案》明确提出,到2025年新型储能由商业化初期步入规模化发展阶段,具备大规模商业化应用条件;电化学储能技术进一步提升,系统成本降低30%以上;到2030年,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实现储能商业化到规模化的发展……储能产业爆发式增长现状如何?各界巨头又纷纷跨界入局储能产业,都有哪些亮点?
储能市场正在加速发展,驶入“快车道”。
ggii预计,2025年全球储能电池出货量将达416gwh,未来5年年复合增长率约为72.8%;中国储能锂电池出货量将达58gwh,市场规模超过550亿元。其中,作为主要应用领域的电力储能锂电池“十四五”累计出货量将超60gwh。
随着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的建设,储能的规模化应用迫在眉睫。ggii预测,若未来两年形成稳定的盈利模式,2024年和2025年将再形成一轮高增长,累计规模分别达32.7gwh和55.9gwh,电化学储能累计规模2021-2025年复合增长率为57.4%,市场将呈稳步、快速增长态势。
国内电力储能市场需求不断攀升,主要受两大因素驱动。一是,双碳目标下,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对灵活性资源的刚性需求。
随着以新能源高比例接入和新能源汽车爆发为代表的电力生产和消费方式发生深刻变革,电力供需双侧波动性增强,这就要求灵活性资源具备更多的数量和更高的质量。
就目前来看,依托煤炭、石油等传统资源已难以为继,储能作为新型灵活性资源,具有调峰速率高、调频精度高、反应快、环保等优势,其价值日益凸显。
二是,我国首次公布“十四五”储能规划规模,电网侧迎来“松绑”。今年7月,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联合印发《关于加快推动新型储能发展的指导意见》,文件明确,到2025年,实现新型储能从商业化初期向规模化发展转变,装机规模达3000万千瓦以上;到2030年,实现新型储能全面市场化发展。
截至目前,我国已有超25个省份发布文件明确提出新能源配储能,山东、浙江、湖南等多地电网公开储能计划,据不完全统计,规划投建超27gwh。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2021年储能系统成本已降至1.5元/wh左右,迎来储能经济性拐点。据行业预计,到2025年系统初始成本将有望降至0.84元/wh,为其全面市场化提供有力支撑。
基于此,宁德时代、中航锂电、国轩高科、亿纬锂能、海宏科技、瑞浦能源等多家企业纷纷扩产或入局储能领域。可以预见,在未来,受日益强劲需求驱动,越来越多的企业将进军储能市场,助推国内储能市场加速发展。
储能电池成为“香饽饽”
在下游巨大的市场需求带动下,动力锂电池产业链上游材料各环节相继展开了大规模扩产,其中正极材料最具代表性,它是占据电芯成本30%~50%的重要锂电材料,也因此成为众多化工企业欲凭借原料资源优势竞相入局新能源领域的关键环节。
从磷酸铁锂正极材料产业链来看,产业链上游原料涉及锂、磷、铁等资源,因此产业链上下游环节的参与者包括了锂盐厂商、磷化工厂商、钛白粉厂商(副产硫酸亚铁)、传统正极材料厂商、锂电池制造厂商等。新洋丰、万华化学、川恒股份、安纳达、司尔特等大化工企业,都相继宣布利用主营产品的副产品跨界投建磷酸铁、磷酸铁锂材料项目。
近两年,因正极原材料更容易获得、较锂离子电池更具成本优势,钠离子电池的研发推广热度持续升温,尤其在锂电池正极材料持续暴涨的背景下,行业甚至有“苦锂原材料久已”的感叹,急需“锂”之外的储能技术突破。
在电池、正极、负极等锂离子电池、钠离子电池等储能电池电极材料,多个钠电池的生产环节,全球企业均已有所布局。
例如宁德时代全面布局了钠电池及其材料领域;亿纬锂能公司有钠电池相关技术储备;鹏辉能源已生产出钠电池样品;欣旺达拥有钠电池补钠技术及钠电池相关发明专利以及三峡能源打造钠离子电池1gwh规模化量产线......
在储能电池技术路线选择上,例如,中国石油明显青睐钠离子电池和钛酸锂电池。其对钠离子电池的布局重点,一是在满足循环5000次以上、-20℃~60℃耐温宽的正负极电极材料研发,二是在电芯产品研发、实现钠电电芯批量制备,第三要开发电池管理系统与能量管理系统、电池模组集成技术等,最终要开发出安全稳定运行的低成本百千瓦级钠电储能装备,实现50kw/100kwh的钠离子集装箱式储能装备在油田场景下的应用示范。
此外,中国石油还对高功率储能电池技术——钛酸锂电池抛出橄榄枝。钛酸锂以高功率、低温性能优势一直在电池应用市场拥有相对固定的用户群体,主要代表企业就是格力钛新能源。近两年随着国家对多元化储能技术的推广,其应用场景也获得了进一步拓展。
9月1日,宁德时代与中国移动签署合作协议。根据协议,双方将在零碳数据中心建设、分布式储能与电网智能协同、备储一体化智能锂电池及运营管控平台开发、虚拟电厂建设运营、新一代通信业务、工业互联网智能应用、跨国业务连接、泛行业生态融合等领域开展合作。此次签约标志着宁德时代和中国移动正式启动全面战略合作。
9月28日,赣锋锂业在公告中透露,已与宜春市政府签署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构建从锂资源开发到锂电材料、新型锂电池、电池应用的全产业链体系。赣锋锂业将分别在宜春投建年产30gwh新型锂电池生产制造基地和年产7000吨金属锂项目,在奉新县投建年产5万吨电池级锂盐及锂矿采选综合利用项目,在丰城市投建年产5万吨氢氧化锂项目。
当前,我国新型储能市场仍处于发展早期阶段,渗透率较低,但市场仍有很大的发展潜力。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新型储能产业将随之进一步发展。业内专家表示,未来,储能的重要性越来越明显。而《方案》再次明确对储能行业的鼓励,能够促进产业突破技术瓶颈,将储能产业较快地催生起来。
储能产业要和新能源协同发展
从配套新能源的“配角”变成“主角”,未来,储能产业应如何与新能源产业打好“组合拳”,从而实现高质量协同发展?
储能产业和新能源协同发展要做好三点。一是降本增效,提高充放电效率,储能的成本不能高于火电;二是提高安全性,在降本的同时,要提高系统的安全性,不能让储能电站成为隐性炸弹;三是提高储能电站的附加值,让储能电站参与电网的调峰调频。
“储能、新能源产业本身都是以电力为核心的能源领域,电力系统本身有不同于其他产业的特点,这是由其物理特征所决定的,其顶层设计需要布局长远又立足当下。一方面要重视储能与电网系统的融合问题,另一方面要完善电力市场化机制。前者是技术问题,需要电力系统内部高效配合,后者是政策与市场机制问题,需要相关部门进一步统筹。”刘重阳表示,电力系统本身是关系国民经济的关键领域,是基础设施性质的行业,在市场经济体系下更需要良好的政策环境。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022-11-03 15:15
2022-11-03 15:06
2022-11-03 10:08
2022-11-03 09:57
2022-11-03 09:56
2022-11-03 09:55
2022-11-03 09:54
2022-11-02 16:57
|导航
环保设备网 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所有 ©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