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12-26 15:08:52 信息编号:k226339 浏览次数:31
近日,显示面板市场分析机构dscc更新了最新一季的mini led背光技术成本和出货量报告。数据显示,mini led在2022年第三季度背光出货量达到510万片,环比增长了30%,同比增长了超过一倍,达到158%。mini led背光技术火热的需求,成为目前显示面板产业为数不多的亮点,显示面板整体市场目前正在经历需求衰退和砍单潮。
01
mini led为led显示屏注入源头活水
在高端电视领域,业界经常将mini led背光电视与oled电视进行比较。凭借具有多区背光调控功能的特性,mini led的显示效果可与oled媲美。而相比于传统led背光电视,mini led背光电视在产品性能方面不仅可以实现超高对比度、宽色域,还能够极大提高色彩的鲜艳度,减少光学混光距离,降低屏幕厚度,实现超薄化。
基于自身具备的种种优势,mini led背光在电视等大尺寸产品的成本和规格搭配上拥有更多弹性,在平板、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及车用显示领域也大有可为。未来几年,随着成本加快下降,mini led背光电视有望进入大规模放量阶段,或将替代现有led背光,成为大尺寸液晶背光显示方案的主流选择。
在华灿光电股份有限公司副总裁王江波看来,mini led rgb显示技术作为小间距显示屏的自然延伸,无论在下游应用还是工艺技术方面均可实现无缝衔接,有望为led显示屏注入新的源头活水。在p1.1以下的显示屏应用领域,mini led为主流芯片方案。随着led显示屏在娱乐、零售、远程会议、教育、医疗、安防等领域市场需求的不断增加,小间距、超小间距显示屏的景气度将持续向好。根据研究,预计未来5年,led显示屏的年化增长率约为8%,其中小间距显示屏年化增长率约为18%,微间距led显示屏基数较小,预计年化增长率达到75%。背光应用作为mini led产业化的另一重要推手,可以实现超高对比度且进一步降低能耗。mini led背光方案还可以实现宽色域,色彩鲜艳度媲美oled。同时,mini led背光方案能够减少光学混光距离(od),降低屏幕厚度实现超薄化,在轻薄的便携式消费电子产品中应用广阔。此外,它的散热均匀是传统分立led器件方案无法做到的,可实现高亮度(>1000nit),让hdr成为可能。随着良率的提高,mini led背光显示的成本将以每年15%~20%的幅度下降,有望大比例替代现有led背光,成为大尺寸液晶背光显示方案的主流选择。预计2025年mini led背光芯片市场规模达到8.37亿美元,it产品(平板、笔记本电脑、显示器)将带动mini led在背光上的高需求用量,同时mini led也将逐步导入车用显示。
02
mini led背光产业链已成熟
产业界都习惯将2021年定义mini led背光技术的商用元年,经过了一年多的沉淀,目前苹果、三星、华为、tcl、小米、创维等主要玩家都已经推出了mini led背光产品,并形成了完整的mini led背光产业链。
mini led作为一种背光技术,应用于lcd面板时,能够带来明显的性能提升。当然,这也说明mini led目前还是一种背光技术,而不是一种显示技术。如果是作为显示技术,则被称为mini led直显。
所谓的mini led背光也就是将lcd的背光源换成mini led灯珠,由于mini led灯珠的尺寸更小,因此在相同面积上能够放置更多的背光源,实现对显示画质的提升。
虽然还是使用lcd显示技术,不过目前采用mini led背光的lcd面板性能已经可以与oled 产品相媲美,并且在应用范围和使用寿命等方面更具优势。作为升级版lcd,mini led背光技术通常采用蓝色芯片搭配转色材料实现白色背光,再结合液晶面板实现画面显示,整体面板具备动态对比度、亮度和厚度等方面的优势。
目前,在mini led背光产业链方面,从上游的材料、芯片、设备厂商,到中游的模组&封装厂商,以及下游的显示面板厂都已经形成了一定的竞争格局。
mini led背光产业链上游的材料厂商包括芯片材料,比如蓝宝石、碳化硅、硅外延片等,还有封装材料、散热板材料、荧光粉等;上游的mini led背光设备主要led芯片的制造和测试环节,miniled对切割和转移精度的要求还未达到microled那么严苛的程度,因此设备方面已经比较成熟;然后是上游的芯片,主要是led芯片和驱动芯片两大类,led芯片厂商包括包括三安光电、晶元光电、华灿光电、乾照光电、兆驰光电、聚灿光电、隆达光电等,驱动芯片厂商主要是晶丰明源、三安光电、德州仪器、聚积科技、联咏、谱瑞等厂商,另外还有初创企业元旭半导体、禹创半导体、华源智信半导体、芯格诺等也在布局mini led驱动芯片,目前这些企业都获得了投资机构的青睐。
mini led背光产业链的中游是模组&封装,其中臻鼎、健鼎等厂商提供pcb背板;群创光电、隆达电子、隆利科技、聚飞光电、深圳国显、tcl华瑞照明、鸿利智汇、瑞丰光电、华引芯、伟时电子、翰博高新、沃格光电、芯乐光光电科技等厂商提供mini led背光模组和背光板;晶科电子、国星光电、晶台股份、东山精密、帝晶光电、兆驰光元等则是业内领先的mini led封装厂商。
最后是mini led背光产业链的下游,也就是面板厂商。在这个环节,除了我们比较熟悉的lgd、tcl华星、京东方等,还包括友达光电、群创等企业。
03
mini led的终端需求
mini led背光能够快速发展,离不开终端需求的带动。目前,mini led背光技术主要有四个增长性不错的终端市场,包括tv、平板电脑和笔记本、汽车和vr。
在tv市场,mini led成为oled优质的替代选项。如上所述,不仅显示品质能够和oled媲美,mini led还克服了oled成本高,规格不灵活,寿命短等缺点。目前,主流的电视品牌商基本都推出了大尺寸的mini led电视,主打高端市场,并且索尼和tcl等公司也在尝试将mini led带入到中端电视市场。同时,各大电视厂商也在积极布局上游的技术和产品,比如康佳除了推出mini led电视,也在联合联建光电合作成立专注于mini/micro led 大屏显示产品的设计、研发、生产及销售的合资公司,小米也有和木林森合作的mini led项目。
在平板电脑和笔记本市场,苹果是一个最具有代表性的例子。dscc最新数据显示,目前苹果产品继续主导mini led的出货量。其中,ipad的出货量为140万台,macbook为200万台。苹果公司的mini led出货量在整个mini led产品中占有70%以上的份额。dscc预计,笔记本将是近五年mini led增长的主要推动力,所有应用的mini led面板出货量2026年将达3700万片。
在汽车市场,目前理想、蔚来、长城、上汽等汽车厂商都在自家的新能源汽车上使用mini led,包括环幕式、交互式、内外屏显等设计方案,以此来吸引消费者。分析机构预测,车载mini led规模将从2023年开始放量,预计2025年市场规模将达450万片,年复合成长率高达159%。中信证券分析认为,后来三年mini led的成本将继续下探,下降幅度达到15%-20%,从高端车型向中高端以及终端渗透,预计至2024年mini背光车载显示器的渗透率有望高达10%。
在vr市场,全球mini led vr正在逐渐成为产业主流pg电子娱乐平台的解决方案之一。此前,全球vr巨头meta在meta connect大会上推出的高端vr头显quest pro便是采用两块2.48英寸的lcd屏幕 mini led背光模组,可以支持90hz的刷新率、单眼1800x1920的分辨率,让vr设备有了更好的显示特质。通过分区控制的原理,mini led背光技术攻克了vr产品对比度低、色彩不饱和的技术难题,因此mini led vr是一套比较完美组合的方案,有助于增强虚拟空间的沉浸式体验。
04
mini led背光市场需直面的挑战
从当前来看,lcd产业非常成熟,而mini led显示的核心在于背光环节,mini led背光链条长既有优势也存在劣势。
优势:链条长意味着方案组合多,可以通过不同的方案灵活组合,做出高性价比产品和高阶产品。
劣势:正因组合多,在前期导入比较难形成标准化,没有标准难以大规模生产,不具有成本规模效应,另环节多也相应增加出错概率,产生良率问题。
在mini led背光时代,对显示效果的要求越来越高,由此也对节能、对比度、轻薄度、分区均匀性、成本、色域、刷新率和可靠性等方面提出了新的挑战。
综上,行家说research认为:
tv、 mnt 、vehicle和vr是miniled的增长赛道,以上市场到2026年的复合增长率(carg)分别是66.23%、47.78%、154.57%和30.5%。而nb、 tablet未来2年是否仍能继续拉动miniled发展则受苹果选择的影响。
不过,miniled背光仍然面对着oled的强大竞争压力,miniled背光的应用确实不如预期中强劲,但它仍是延长lcd生命周期的重要革新,以及在多个应用市场多点开花,未来持续发展值得关注。
总结
受益于以上行业高景气度及产能扩张,再加上产业自身成熟度的提升,mini led在未来几年有望成为显示行业一支高增长的赛道。随着三星、苹果等主流品牌导入mini led背光,这种技术的市场认可度将进一步提升。不过,对于mini led产业发展而言,还有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那就是行业标准的缺失,目前还是以巨头厂商来主导产品发展,使得产业呈现了一定的碎片化形势,长期如此并不利好产业高质量发展。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2022-12-26 15:08
2022-12-26 15:08
2022-12-26 15:08
2022-12-26 15:07
2022-11-25 12:32
2022-11-04 11:02
2022-11-04 11:02
2022-11-04 1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