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新闻

药企环保问题频发频罚,治污困局任重道远-pg电子竞技平台

2022-11-08 11:17:38  信息编号:k226021  浏览次数:25

近些年,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逐渐加快,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资源短缺、环境污染等问题严重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制药行业作为组成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撑,是提升经济的重要动力,对建设又快又好型社会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但是随着制药行业不断发展,由此而给环境和资源带来的压力逐渐引起行业内广泛的重视。在当前可持续发展成为各行业主流发展方向的背景下,建设环保制度对制药企业进一步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只有重视制药环节的环境保护,加强对企业环境信息的披露,才能实现制药行业的可持续发展,提高行业发展与社会、经济、环境的适应性。




然而据不完全统计,2021年共有17家药企因环保违法被被罚560余万元,其中东北制药收到8张罚单,2家药企把危险废物出售给没有资质的公司/个人处理,8家药企涉及废气/废水排放,3家药企环保设施未验收即投入生产……




环保问题已然成为医药企业头顶上的“达摩克里斯之剑”,因污染排放不达标而被罚百万的药企大有所在。




这让人不禁发问,药企环保问题频发频罚,究竟是环保资金投入不够还是技术不行?




01




废水污染、臭气扰民




药企环保问题频发频罚




医药制造企业,尤其是化学原料药企业,具有产品种类多,生产工序复杂,使用原料种类多、数量大、原料利用率低等特点,其“三废”(废液、废气、废渣)产量巨大,成分较为复杂,且新型的污染物越来越多,对人类以及周边环境造成威胁。




去年因环保被罚的17家药企,貌似并没有给其他药企带来多少警醒。这不今年又有不少知名药企“后来者居上”了嘛。




2022年1月29日,新华制药由于排污口未纳入排污许可证管理,违反了《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被淄博市生态环境局处罚12.1万元。




2022年2月9日,新华制药由于污染物排放方式和排放去向与排污许可证不相符合,违反了《排污许可管理条例》第十八条规定,被淄博市生态环境局处罚13.2万元,两起环保问题共处罚款25.38万元。




2022年4月25日,天药股份因在天津经开区生态环境局及天津滨海高新区环境监察支队开展的联合执法监测过程中,污水站(da002)排气筒臭气浓度超标排放,缴纳30万元罚款。




2022年5月,南京健友药业有限公司因车间甲醇排放浓度等“超标”,也被南京江北新区管理委员会生态环境和水务局处罚30万元,而两年前该公司曾因污水处理问题被罚款6万多元。




2022年6月14日,众生药业子公司广东逸舒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因废水总排放口采集的样品总磷排放浓度为6.18mg/l,超标12.36倍,违反了《污染防治法》相关规定,被相关部门罚款25万元。




据统计,医药企业因环保违法被罚的主要原因中,超标或者偷排废水、废气、固体废物共占比62%。








02




为什么原料药污染多




2021年,全国药企收到环保罚单中有偷排废水者,如曲阜市天利药用辅料有限公司,利用抽水泵将未经完全处理的污水排放进入城市污水管网,被山东济宁生态环境局罚款43.75万元;有废气排放超标、未安装污染防治设施者,如蓝帆医疗。




不过,违法排放废水、废气只是罚款,而违法处置危废则是犯罪的重灾区。江西三元药业因“将危险废物交给无危废处理资质的公司处理”,被罚款30万元、原总经理章明判处有期徒刑十个月,并处罚金2万元;凯惠药业将三百余吨危废出售给没有资质的个人,造成环境污染,被认定涉嫌构成污染环境的单位犯罪,罚款85万元。




药企生产和废水处理后留下的废渣属危险废弃物,常带有很强的毒性,正规的危废处理企业一般会采取焚烧法处理危废。




”有人对危废的管理规范缺乏了解,抱着侥幸心理,毕竟选择没处理资质的公司当然更便宜。”深圳一家生物制药企业的环保负责人张工分析道。正规途径的制药危废处理,按照不同的危废种类一吨至少数百元,价格高的需要数千元/吨。而根据裁判文书网,江西三元药业的原总经理章明将240吨危险废物蒸馏废盐交给无资质公司处理,每吨处理费只要10元。




药企频繁爆出污染出乎很多人意料,这些药企中,大多是原料药企业。顾名思义,原料药不能直接为人体吸收,是我们平时服用的药物(学名“制剂”)的原料。




我国在全球制药产业链上的优势主要集中在上游的原料药领域,原料药产量和出口量均居世界第一。原料药需要化学合成、植物提取或生物技术来制备,属于精细化工范畴,是整个制药链条的最上游,“原料药三废产生量大,成分复杂,污染也往往集中于这个环节。”湖北武汉一家专营药企环保业务的环保公司总经理李小燕说。




中国化学制药工业协会的一份资料显示,原料药制造和药品制剂制造的污染量共同占制药工业的大约80%,其中原料药制造又占据绝对大的比例。因此,原料药一直是制药行业环保治理的重点。根据生态环境部《重点排污单位名录管理规定》,“原料药制造”和“制药”分别被纳入了水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和大气环境重点排污单位名录。




制药产生的三废不仅难于处理,产生的危害也有别于一般的工业污染。李小燕回忆,2014年前后,排污许可制度逐渐浮出水面、新环保法修订,给药企们敲响了警钟。




03




下大力气、用大手笔




药企环保投入巨额资金




环保强监管态势让药企因环保问题,已被处罚,包括限产、罚款或停产整顿等。环保合规成为医药企业更多的选择,众多药企也开始加大了环保投入,投入资金累计愈数十亿元,来进行处理整治。




例如,有药企自1995年起,仅建设污水处理厂的投资已累计超过4亿元。截至目前, 该制药企业在环保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已超16亿,其中2019年的环保运营费就达到2.4亿元。




东北制药在已累计投入10多亿元建设环境保护工程后,从2020年四季度起,又投入3.4亿元,开展了涵盖废气、废水和综合利用等环保提优项目。




新华制药近年来也一直在下大力气、用大手笔狠抓环保工作。据悉,新华制药在早前投资了2000 余万元,自行建设了固废焚烧能源化项目。




还有企业则从建立废水生化装置开始,先后投资2亿多元,新上、改造厌氧废水处理装置,新增voc尾气吸收治理装置等,使得“三废”均达到国家有关排放标准。




日益严峻的环保政策倒逼药企不得不重视环保问题,拉紧了“环保线”,投入大量资金,建设环保设施项目,在废水、废气和固废焚烧处理等方面狠下功夫。








04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药企治污困局任重道远




可以看到,部分药企实际上在环保方面投入的资金还是巨大的。引进了环保新工艺、新技术,完善了环保硬件配套设施。投入了巨资来治理环境,可药企为何还是频陷治污困局?




“病人给自己开药方”,让专业环保企业靠边站




现在专业化环保公司参与不了环境治理项目的问题非常突出,频繁出现这样的极端案例:项目是企业自己的,要治理必须是自己集团的企业,因此走一个形式,由环保公司中标,但最后还是得包给业主集团下面新成立的公司,哪怕这家公司没有专业的治理能力。




这相当于“病人给自己开药方”,医生则很难有处方权。非专业公司在设备或者单纯的工程技术上有比较强大的实力,但是在与自然和生态的结合上则存在着比较严重的观念上的偏差。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碎片式治理环保问题




目前药企的环保治理主要还是治理那些污染严重、灾害隐患、环境问题突出的区域,今天因为废水处理氨氮浓度超标了,就想办法解决氨氮问题;明天臭气浓度超标排放被要求整改了,就赶紧上设备治理臭气。就问题治理问题,治理形式单一、治标不治本。




环保意识强的药企往往会对环保作出10年以上的长期规划,意识较弱的药企则“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碎片式地治理环保问题,导致新问题层出不穷。




环保设备呈“半瘫痪状态”,资金投入“打水漂”




部分企业抱着侥幸心理,投入巨量资金,环保设备按照标准配置了,也按照标准购买安装了。以一种“应付式整改”的心态,在日常的生产中,为了“节省”生产成本,让好好的环保设备成了“摆设”,静静地“躺”在那里,不但让投入资金“打水漂”,造成了资源的浪费,还未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




同时,鉴于资金有限,药企污水处理站的操作员往往是其他岗位退休下来的老员工,运营能力积累不足,不能实际性开展专业运行维护工作,让设备普遍处于半瘫痪状态,造成了严重后果。




结语




“药企作为积德行善的事业,不该留下缺德的后果。”




治理污染并不是件容易事,不但投入巨大而且效果也较为缓慢,药企环保之路任重道远。




“绿色制药”已经成为了制药企业践行双碳目标的关键,制药废水领域的“容错率”还将继续降低。这样看,制药废水处理领域诚然也有较高的可开发性,环保节能装备的市场需求也将不断增长!




在面临良好发展机遇的同时,环保设备企业还需要潜心研究“工艺”,跨越“工艺”与“装备”脱节的藩篱。




从工艺角度出发,研发出符合工艺特点的升级设备产品,切实积极解决制药企业在环保诉求中的痛点、难点,为节能环保把好生产关。




只有这样才能为制药产业的高质量发展注入活力,才能真正把机会变成环保装备企业发展的助推剂。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资讯

|导航

环保设备网 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所有 ©201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