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资讯

动力电池产能过剩预警拉响,又有多家整车厂入局,储能能否撑得起半边天?-pg电子竞技平台

2022-12-06 10:13:10  信息编号:k226245  浏览次数:194

最近半个月内,宁德时代、中创新航、欣旺达、孚能科技、蜂巢能源等巨头均有与扩产相关的消息。而高速的发展,也让人产生了这样的疑问,产能真的能消化吗?



1、整车厂布局电池制造



11月16日,广州鹏博汽车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达50亿人民币。公司法定代表人为小鹏汽车联合创始人之一的夏珩,经营范围包括工程和技术研究和试验发展、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电池制造等。






此外,有媒体报道称,小鹏汽车计划自研电池,前宝马高级电池工程师仲亮已加盟负责相关业务,并组建一百人左右的电池研发团队。对此小鹏汽车官方辟谣:“没有电池自研相关计划。公司目前坚定聚焦汽车主业,控制成本并提高运营效率。另外,仲亮是小鹏汽车的老员工,长期负责对接各大电池厂合作。”



虽然,小鹏汽车官方辟谣没有自造电池,但不可否认随着电池成本上涨及供应链不稳定对整车制造带来的压力,已让不少车企涉足自研、自造电池。



10月27日,广汽埃安宣布其电池公司——因湃电池科技有限公司注册成立,注册资本10亿人民币。据悉,电池公司成立后将开展自主电池产业化建设,其中包括自主电池的研发、生产制造和销售,项目总投资将达109亿元。



据悉,该公司位于广州市番禺区,由广汽埃安、广汽乘用车、广汽商贸联合投资,并由广汽埃安控股,pg电子竞技平台的业务范围涵盖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生产制造、电池材料研发及相关产品的技术服务等。



10月21日,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人民币20亿元,法定代表人为曾澍湘,李斌任董事长。股权穿透图显示,该公司由蔚来控股有限公司全资持股。



公开信息显示,蔚来电池科技(安徽)有限公司的经营范围涵盖货物进出口、技术进出口、电池制造、电子专用材料研发、石墨及碳素制品销售、汽车零部件及配件制造、新能源汽车电附件销售、智能输配电及控制设备销售、电子元器件零售、电子元器件批发等。



此外,为保障供应链安全,比亚迪、广汽、长城、吉利、小鹏、理想、上汽、一汽、奇瑞、东风、奔驰、宝马、蔚来、特斯拉、现代、大众、stellantis、本田、福特等国内外主机厂纷纷通过自研、自建、合建、入股等方式积极加码动力电池领域布局。



整体来看,在市场倒逼下,整车厂商下场造电池渐成趋势。正如蔚来董事长李斌所言,“汽车厂商做电池是正常的战略。”



另外,上游资源端企业也已悄然进入电池制造领域,开始吃起“电池饭”。近日,锂矿巨头赣锋锂业控股子公司赣锋锂电分拆上市提上日程;碳酸锂生产商永兴材料控股子公司湖州永兴超宽温区超长寿命锂离子电池项目全面投产;铁矿巨头大中矿业建设锂电池制造项目……



根据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最新统计数据,今年1月至10月,我国动力电池累计产量425.9gwh,累计同比增长166.5%。而仅仅最近半个月的消息里,规划增加的产能就达到了202gwh。而根据公开信息整理,以2025年为时间节点,蜂巢能源产能规划为600gwh,中创新航产能规划为500gwh,国轩高科产能规划为300gwh,宁德时代产能规划为839gwh,比亚迪产能规划超600gwh,亿纬锂能产能也将超200gwh。仅以上6家企业产能规划就达到3000gwh,是去年动力电池产量的10多倍。



2、会产能过剩吗?



在如此快速的产能扩产面前,对产能过剩的担忧不断浮现。



中国科学院院士欧阳明高曾在今年3月份公开预测,2025年中国电池产能将会出现电池产能过剩,3000gwh产能所对应的,可能只是1200gwh的出货量。但国家能源局网站之前也曾发文提醒,需动态看待电池扩产潮。文章称:第一,长期来看,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低端产能相对过剩、高端产能严重不足,若通过高端产能落地淘汰落后产能,或有助于产业高质量发展;第二,判断动力电池产能是否过剩,不仅需要考虑汽车市场需求,还要考虑储能市场增长空间;第三,衡量动力电池产能是否过剩,不仅需要考虑国内需求,更要有全球视野。






“当前的主要担心在于,中国动力电池是否发展太快了?将来会不会产能过剩?甚至要求政府采用行政手段管控。我认为,这些担心是不必要的,中国新能源汽车发展将长期引领世界,引领中国汽车强国建设和国民经济发展;中国动力电池发展形势大好,技术水平持续提高,产业链日臻完善,产能增长速度也在正常范围之内,不需要行政管控。”董扬如是认为。



2022年以来,被吹上风口的储能市场与气势磅礴的电池产能扩张相得益彰。快速增长的储能需求似乎已经成了一部分电池企业的救命稻草和另一部分电池企业高歌猛进的新引擎。另一方面,从电芯到关键原材料各个环节势如破竹的产能扩张,也正在引发全行业对于新一轮产能过剩的担忧。



3、豪赌储能,各出奇招



根据工信部此前发布的数据,去年全年国内储能电池的产量为32gwh,而2022年前8个月,储能电池产量合计达52gwh。前8个月的储能电池产量已经超过去年全年总量的1.6倍。由此可见,各家电池企业已经自今年以来就开始加足马力生产储能电池。



1)储能电芯产品



在产品方面,目前国内市场280ah电芯已经几乎成为行业标准款,这或许让最早开发使用该款电芯的宁德时代都始料未及。



根据储能与电力市场的追踪,目前瑞浦、鹏辉、亿伟、海辰、中创新航、海基、南都、中天科技等各家企业都在扩建280ah电池产线。在今年发布的储能系统招标文件中,已经有大量开发商在储能系统采购中都明确要求储能电芯必须为280ah。



除此以外,各家企业也纷纷发布针对储能应用的新一代电芯产品,并且电芯尺寸有越来越大的趋势。



海辰今年夏天发布300ah电力储能专用电池和大圆柱户用储能专用电池,并计划于2023年一季度开始交付;



亿伟锂能的新品进一步将电芯尺寸推高到560ah,单只电池可储存1.792kwh能量,预计在2024年第二季度开始交付;



蜂巢能源的招股说明书中明确提出储能产品采用磷酸铁锂方形叠片电池,并正在与储能系统集成相关的技术和专利(详见:蜂巢能源的储能业务:毛利率32.21%,营收占比仅1.63%);



比亚迪正在计划将其刀片电池技术用于储能领域,以此进一步提高储能系统的能量密度、降低使用空间和占地面积。



2)储能业务布局



为了跟上储能市场快速发展的步伐,各个电池企业也都纷纷调整策略,发力储能。例如:



孚能、比克、德赛电池等传统生产软包圆柱电池产品、聚焦动力或消费市场的电池企业,也纷纷加码方形磷酸铁锂产能,为的正是不错失储能这个重要市场。






海辰、派能等企业,在入局之初就笃定并专注储能。



在钠离子电池产业化如火如荼之际,想必各个入局钠离子电池的企业,未来也对储能市场寄予了颇高希望。



4、储能能否撑得起半边天?



根据工信部此前发布的数据,2022年1-8月,国内锂离子电池总产量达425gwh,与之相比,储能电池产量仅占其中的12%。另一方面,中国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的数字也显示,前8个月,动力电池的装车量已经超过了162gwh。由此可见,尽管储能电池产量同比去年已经实现了大幅增长,但在整个锂电池产业中仍然只是一个相对较小的细分市场,储能的装机规模跟动力电池相比,仍然不在一个数量级上。



在企业方面,一二线电池企业的业务和营收重心仍然在车用动力电池领域,但储能业务的营收规模和占比从去年开始已经快速增长。以宁德时代为例,今年上半年储能业务收入同比增长171.41%,在全部营收中的占比已经达到11%(详见:毛利率仅6.43%,宁德时代上半年储能业务增收不增利)。



作为较早转身和布局储能的企业,鹏辉率先依托储能走出动力电池的泥潭。其储能业务占比已经从2020年的18%增长到今年上半年的50%,并计划远期提升到 80%以上。其中盈利水平相对较好的家储业务(包括户储和便携式储能)对储能营收贡献占比较大,达到了70%。



近期,储能市场曾一度有过“储能电池紧缺,企业不接单”的传闻。然而可以预见的是,随着各家企业纷纷发力储能市场并逐渐完成新产能建设,像今年这样的“稀缺型”储能电池市场将不复存在,在储能电池领域的竞争也将日趋激烈。储能电池的供应将真正进入一个全面考量性能、价格、产能、供货能力等综合实力的竞争阶段。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资讯

|导航

环保设备网 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所有 ©2017

皖icp备2020019861号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