环保信息

东华能源持续加码氢能产业链,未来5年预计投资超千亿元打造零碳产业园-pg电子竞技平台

2022-11-03 09:50:50  信息编号:k225772  浏览次数:35

近日,东华能源(002221.sz)交出2022年三季报成绩单,业绩持续下滑不免让投资者失望。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东华能源“增收不增利”,其中归属净利润同比下滑84.48%,第三季度归属净利润则暴跌九成。对于净利润下滑,东华能源归结为疫 情影响下游工厂开工率不足、终端需求下降以及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



业绩下滑背后有迹可寻。钛媒体app注意到,液化石油气作为东华能源的重要收入板块,近年来收入规模持续下降,且多项业务毛利率持续下滑,其中液化石油气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仅为0.41%。






有着业绩压力的东华能源,在“双碳”背景下,持续不断加码氢能产业链。前不久与中核集团签约合作共同推进高温气冷堆项目,未来5年内预计投资超千亿元共同打造零碳产业园。被看重的氢能产业链未来能否成为第二增长极则需要时间的验证。



终端需求下降等因素致“增收不增利”



东华能源三季报“增收不增利”。具体来看,东华能源今年前三季度实现的营业收入约220.09亿元,同比增长2.58%;对应实现归属净利润约1.59亿元,同比下降84.48%,当期对应实现的扣非后净利润约1.24亿元,同比下降87.21%。拆分单个季度,东华能源今年第三季度实现的营业收入约68.17亿元,同比下降5.27%;对应实现的归属净利润约1261.9万元,同比下降94.37%。






对于净利润下降的原因,东华能源表示,一方面受疫 情影响下游工厂开工率不足、终端需求下降,另一方面受俄乌战争影响原材料价格上涨所致。



东华能源成立于1996年,公司2008年在深交所上市。据东华能源介绍,自成立以来,东华能源一直专注于烷烃资源的进口和深加工,致力于将国际优质烷烃资源与中国广大的市场需求相结合,依托中东油田伴生气和北美页岩气的优质烷烃资源,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打造国内最好的聚丙烯新材料和氢能源的生产商。



钛媒体app注意到,自2018年东华能源的营业收入规模达到489.4亿元的高点之后,2019-2021年的营业收入规模连续下降萎缩。至2021年,东华能源的营业收入缩减至263.7亿元。



对比过往财务数据发现,液化石油气作为东华能源的重要收入板块,近年来收入规模持续下降。例如,2019年东华能源液化石油气的营业收入为359.52亿元,该业务收入占到当期营业收入的比重达77.84%;2020年、2021年这一板块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06.32亿元、158亿元,占当期的营业比重分别为70.94%、59.93%。2022年中报,东华能源的液化石油气收入为74.62亿元,同比下降20.79%,占比降至50%以下。






根据东华能源2022年中报显示,液化石油气收入下滑外,丙烯的收入也同比下滑。另一方面,聚丙烯、氢气等副产气同比大幅增长,但由于这两项业务收入占比并不高,因此很难形成对营收规模的拉力。



值得一提的是,东华能源已经连续5个报告期归属净利润连续下滑,这背后与毛利率下滑不无关系。钛媒体app注意到,东华能源相关业务的毛利率持续走低。聚丙烯、丙烯以及液化石油气今年上半年的毛利率分别为4.95%、6.32%以及0.41%,分别同比下降20.04%、18.24%以及1.58%。而在2020年之时,聚丙烯、丙烯以及液化石油气三个板块的毛利率分别为28.13%、19.86%、1.03%。






千亿打造零碳产业园,投资能力受考验



在液化石油气业务收入下滑、毛利率走低,东华能源急需新的业务发力点。



2021年年报中,东华能源曾提到,从2011年起,公司瞄准丙烷脱氢制丙烯(简称pdh)项目,向生产制造业转型。pdh就是通过催化反应将丙烷(c3h8)中的两个氢分离出来,生产丙烯(c3h6)和氢气。一套60万吨的pdh每年能耗为21.5万吨标煤,副产的氢气2.5万吨,按照能效比折算,相当于16.3万吨标煤。公司的pdh采用电驱动技术,特别是茂名地区70%的电力来源于水电,从这个意义上说,公司的氢气属于“绿氢”。



“双碳”背景下,氢能综合利用受到政策支持,相关产业规划加速落地。据统计,广东、北京、河南、浙江、陕西等20余个省(区、市)出台了氢能产业发展相关政策。国际氢能委员会预测,到2050年,氢能将减少60亿吨二氧化碳排放,创造2.5万亿美元的市场价值,在全球能源消费中所占比重可达到18%,成为全球能源结构战略转型的重要方向。



钛媒体app注意到,目前东华能源的氢能源业务逐步贡献收入。2020年、2021年和2022年前三季度,东华能源的氢气等副产气实现营收分别为1.49亿元、2.62亿元以及2.83亿元。



东华能源也不断在氢能产业链上加码。东华能源披露公告称,公司与中核集团于2022年9月6日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协议有效期为10年,到期后经双方协商,可延期或另行签订新的合作协议。合作内容显示,双方共同推进高温气冷堆项目,未来五年内预计投资超千亿元,共同打造零碳产业园。通过对高温蒸汽的梯次利用,保障“东华茂名轻烃产业园”蒸汽、电力、制冷乃至氢能的清洁化供应。共同按照绿色能源重塑石化产业升级路径,打造高温气冷堆与石化产业耦合的新发展理念样板工程,助力园区的高分子材料、特性材料和氢能产业具备世界级核心竞争力。合同还约定,为有效深化战略合作,双方将积极推动中核集团或其成员单位成为东华能源的战略投资者(占股比例5%-15%),委派董事参与东华能源董事会的管理,打造“央企 民企”混合所有制改革的典范。



双方合作可谓速度。在披露2022年三季报的同日,东华能源公告称,拟与中国核能电力股份有限公司(简称“中国核电”)共同出资设立“中核东华茂名绿能有限公司”(暂定名,具体以工商核准注册名称为准,简称“茂名绿能”),公司拟出资24500万元,持有茂名绿能49%的股权。



尽管前景不错,但需要投入的资金也不是小数目。截至2022年9月末,东华能源账上的货币资金仅有79.8亿元,同时由于受疫 情影响销售回款较缓慢及原材料价格上涨、采购货物支付的现金增加所致,今年前三季度东华能源的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量净额较去年同期减少10.71亿元,下降234.37%。



可见,相比起近千亿的投资,这点货币资金可谓杯水车薪,是否具备投资能力?在披露上述《战略合作协议》后,深交所就向东华能源下发关注函,要求公司说明高温气冷堆项目的投资主体、具体投资计划,公司及交易对方是否履行相应的审议程序,并结合公司货币资金情况说明公司是否具备相应的投资能力;该项目投资是否存在不确定性,如是,进行充分风险提示。



东华能源在回复函中仅称,“茂名高温气冷堆项目,中国核工业集团有限公司为主要投资方,公司量力参与(具体参与金额尚未确定),项目正在有序推进中。该项目与东华能源早已公告正在建设的400亿化工产业(公告编号2019-088,主要内容为利用乙烷、丙烷、丁烷资源发展绿色化工和氢能产业)耦合,共同打造首个超千亿级的零碳产业园。茂名高温气冷堆项目不会对公司一年内财务状况造成重大影响,项目审批正在进行当中,存在不确定性风险。”



值得一提的是,10月17日下午,东吴基金原专户投资总监刘浩宇在个人微信朋友圈发布动态,宣布将加盟东华能源负责氢能事业部,担任氢能事业部总经理一职主攻第四代核能高温气冷堆核能制氢的研发、试验、产业化。据悉,今年3月至5月,刘浩宇作为东吴基金代表,相继调研了东华能源、中泰股份、洪涛股份等多家氢能源产业链相关上市公司。其中,3月28日调研东华能源,涉及氢能未来的战略定位和盈利贡献预期等问题。刘浩宇直言,正是此次调研东华能源,让他决定投身实体经济。刘浩宇的加入究竟能否助力东华能源氢能事业作为第二增长曲线,有待时间验证。



延伸阅读:



全球氢能发展趋势与挑战


随着氢能在全球减排战略布局中的地位日益凸显,日本、美国等发达国家和地区纷纷制定氢能发展政策,积极探索氢气制备、储运、加注及应用的全产业链技术路线,氢能也成为我国“双碳”战略的重要抓手,各地围绕氢能发展,积极推动氢能技术创新和应用。



我国成全球氢能产业发展“新势力”



20世纪70年代,美国提出了“氢经济”概念,是最早将氢能纳入能源战略的国家。同期,日本也开始了氢燃料电池技术探索,并在1978年取代美国成为专利申请量最多的国家。20世纪70年代末,韩国和欧洲逐渐注重氢能发展,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加。到了80年代中期,我国开始出现氢能专利申请,并保持低速增长。



从2000年开始,全球氢能产业进入快速发展期,各国陆续发布氢能相关战略和计划:日本开展氢能源及燃料电池示范项目,美国出台国家氢能发展战略等。其间,我国的专利申请量始终保持整体上涨态势,从2016年起,呈现爆发式增长,年均增速超过20%。至2020年,我国氢能专利年申请量已达到全球专利总量的62.3%,已成为美、日、韩等国氢能领域主要的目标市场,现有专利中有22.1%来自海外申请人。



我国氢能发展面临的挑战



绿色制氢不足、应用场景单一情况凸显



我国上游氢能专利申请量占比明显高于全球水平,其中氢气制备领域占比最高,但受技术条件限制,“绿氢”占比较低。中国煤炭工业协会数据显示,2020年我国电解水制氢产量仅占1%左右。大规模推动氢能产业发展,将导致“灰氢”规模快速扩张,不利于我国“双碳”目标的实现。此外,氢能应用场景单一,也无法实现大量氢能的充分利用。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不显著,创新成果主要停留在高校



在全球氢能专利申请人排名中,企业申请人占据主导地位。国外大都是由企业产出氢能专利,并将其转化为创新研发成果。比如,日本丰田拥有的专利超过2.4万项,且能生产出单次加氢行驶里程超过1000公里的氢能源汽车mira。



从我国专利受理情况看,我国前10名申请人中有8家是高校院所,包括中科院大连化物所、清华大学、浙江大学、华南理工大学等。可见,我国氢能技术创新成果还主要停留在高校,企业没能充分发挥创新主体作用。



海外专利布局不足,本土市场面临内外双重压力



日本专利量超过6万件,并十分重视海外市场布局,在海外申请的专利量位居全球榜首。美国、韩国等国十分重视海外专利布局,我国虽然是氢能专利申请量第二大国,但专利布局主要集中在国内,海外布局严重不足,海外申请的专利量仅755件,占比1.63%。这样的情形很可能致使我国企业拓展国际市场时卷入侵权纠纷并承受巨大损失。



目前,我国氢能产业已进入高速发展期,部分地区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建立不及时,可能导致专利相关的不正当竞争出现,不利于氢能市场的良好发展。同时,各国积极在我国氢能市场进行专利布局,日本、美国、韩国、欧洲在我国布局的专利量分别占到各自海外专利总量的26.5%、27.0%、25.0%。发达国家和地区通过专利提前布局来巩固行业垄断地位,意在压制我国氢能产业发展并瓜分市场。






启示及建议



推动应用导向的氢能产业布局目前,各地方政 府发展氢能产业热情高涨,纷纷出台支持政策,但大多都集中在交通领域,存在重复建设和无序竞争的风险。为此,一是推动各地方政 府依托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信息中心,围绕氢能应用场景,结合本地资源禀赋,开展专利导航分析,收集和统计氢能专利、市场信息,明确氢能产业与传统行业的协同互补关系,精准匹配有发展前景的氢能应用场景,确定配套的上下游技术环节。二是加快建立和完善氢能制、存、运方面的设备技术、检测和安全标准等,促进发电、建筑、工业等领域氢能多元应用的市场机制形成,发掘氢能的“补充”价值。



强化氢能产业知识产权的国际保护



我国创新主体基本集中在高校院所,与企业相比缺乏专利保护与明确的国际专利战略布局意识。为了强化知识产权的保护意识,提出以下三点建议:



一是鼓励高校院所、企业和行业协会建立氢能产业技术联盟,引入市场化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提升创新主体对专利可行性、侵权风险等评估能力,促进创新主体间的专利许可、转让等。二是鼓励企业对国外氢能重要技术方向进行持续跟踪和监测,了解海外专利国际布局与技术创新方向,有效规避知识产权壁垒。三是依托各地知识产权中心,协助企业与国外专利中介服务资源建立对接渠道,支持企业申请并获取国外专利授权。



充分发挥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作用



我国氢能产业中企业创新主体的作用发挥不充分,部分关键零部件、材料依靠进口,关键组件制备工艺与国外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



为充分发挥企业创新动力,提出以下三点建议:一是围绕氢能产业绿色制氢技术、催化剂、双极板和密封件等短板领域,设立国家重点技术研发科技专项,鼓励企业加大国际科技合作力度。二是依托龙头企业整合行业优质创新资源,促进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创新研究成果产权化和产业化。三是大力推进中小企业参与氢能产业关键共性技术研发,促进大中小企业协同发展。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资讯

|导航

环保设备网 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所有 ©2017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