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业资讯

再生塑料优势明显,多重因素下家电类再生塑料走势偏弱-pg电子竞技平台

2022-12-26 15:28:01  信息编号:k226340  浏览次数:30

近几年在提倡全民降碳背景下,各界对再生塑料行业关注度越来越高,尤其是家电类回收产业。目前品牌下游企业在积极响应降碳政策,在产品中主动添加再生塑料或提高再生塑料的占比。除了政策提振外,再生塑料还存在诸多优势。



在全球日益严峻的塑料垃圾污染及治理上,越来越多的企业意识到生态环境的重要性,热衷于利用技术革新来实践节能环保。减塑、垃圾分类、回收再生……循环思维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我国在近几年关于多次重要会议中提到构建生态文明体系,推动形成绿色低碳循环发展新方式,构建生态环境治理全民行动体系。



品牌企业也在践行自身社会担当。终端品牌企业在积极推广可持续发展战略,在产品中增加或提高再生塑料的使用比例。就目前来看,家电、汽车等领域表现较为突出,主要因为该类领域回收再利用流程化运行相对成熟,并且资源化利用价值较高。诸如:谷歌 nest恒温器及智能音箱分别含有75%及70%的再生塑料。微软的无线鼠标microsoft ocean plastic mouse,外壳有 20% 使用了海洋中回收的塑料。



再生塑料之所以受到终端企业的青睐,主要因为其自身的诸多优势,如:环保属性、性能较好、供应量大、低价优势等。



01



废塑料再生利用



废弃塑料进入生产线后,经过清洗除垢、高温消毒、分选、破碎等工序,成为再生毛片;毛片再经过清洗(分离杂质、提纯)、漂洗、烘干等过程,成为再生净片;最后根据不同应用领域的需求,通过造粒设备制成各种再生塑料原料,销往国内外各类企业,应用于涤纶长丝、包装塑料、家用电器、汽车塑料等领域。



再生塑料是指通过预处理、熔融造粒、改性等物理或化学的方法对废旧塑料进行加工处理后重新得到的塑料原料,优点是价格比新料和可降解塑料便宜,且可以根据不同的性能需要,只加工塑料的某方面属性,并制造出对应的产品。在循环次数不太多的情况下,再生塑料能保持与传统塑料相似的性能,或者可以通过再生料与新料混合的方式,维持稳定的性能。



政策推动塑料回收量提升、行业规范化,再生塑料行业供给侧改革提高行业进入门槛。2021年7月发改委出台《“十四五”循环经济发展规划》,要求提升废塑料回收利用行业规范管理,促进资源向优势企业集聚,并要求加强塑料垃圾分类回收和再生利用、减少塑料垃圾填埋量。2022年6月《废塑料污染控制技术规范》国内对废塑料行业标准提出新标准,产业持续规范。






02



废塑料产业现状



1、回收量



随着国内“限塑令”和相关政策推动,我国废塑料整体变动自2017年表现为逐年上升趋势,2020年疫情背景下小幅度下降,2021年度再度回升并继续2017-2019年的增长趋势,达1900万吨,较2020年(1600万吨)增加约300万吨,同比增长19%。



2、市场规模



就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产值变动而言,2019-2020年受整体政策背景下塑料需求下降影响,价格下降明显,废塑料回收利用价值连续两年下降,2021年废塑料回收产业回暖,回收量和价格同步上升带动我国废塑料回收利用产值出现较大幅度提升,同比2020年增长33%达1050亿元。



3、产品类型结构



细分废塑料类型结构而言,pet、pe和pp仍是主要组成部分,2020年前三的pet、pe和pp分别占比31.9%(440万吨)、20.6%(330万吨)和19.4%(310万吨),2021年来看,前三类型中pet整体提升较低,回收量为550万吨且占比小幅度下降,pe和pp回收量分别为400万吨和380万吨且小幅度上升。



4、省市分布



就我国废塑料回收产业省市分布情况而言,广东、山东和河北等省市占比国内废塑料份额较高,2021年分别占比15%、13%和12%,主要原因是广东省,具备地理位置优势的同时回收意识和产业相对成熟,山东和河北等地人口相对密集,整体塑料需求较高,加工相对集中。



5、进口量



早期我国塑料需求较大,而整体塑料生产能力,导致废塑料进口持续走高,2008年至2012年期间,中国废塑料进口量已增长近900万吨。全球废塑料出口到中国的占比高达45%。2013年,中国发起了“绿篱”行动,禁止进口不洁废塑料和其他“有毒”垃圾,随着政策持续推进我国废塑料进口量持续下降,2017年“禁废令”出台后完全禁止废塑料进口,2018年仅为5.19万吨,2019年基本可忽略,2020-2021年已基本清零。



6、废塑料价格变动



以废塑料pet价格变动情况而言,随着国内废塑料需求持续增长,价格整体持续回升,从河南省仿大化级冷水白片变动来看,2020-2022年pet价格在经历上半年持续下降后进入逐步回升趋势,一度在2022年6月达到5000元/吨,对比低价时期的3550元/吨提升超40%,截止九月上半,价格仍居高位。



03



再生塑料优势明显



废塑料回收利用的环保属性正日益显现。再生塑料行业自上世纪起源以来,一直是以低价优势吸引客户,但从全球视野看,再生塑料减污降碳协同效应已在全球多个国家实践中得以体现。从各国承诺的目标来看,国际上已开始通过包装税、碳关税等强制性措施推动再生塑料应用,再生塑料应用比例在不断提高。



公开信息显示,2021年我国初级形态塑料产量1.10亿吨 ,按照生产1千克塑料释放2.3千克二氧化碳测算(不包含上游原料生产的碳排放),塑料行业至少释放2.54亿吨二氧化碳,约占我国碳排放总量的2%。与原生塑料相比,生产1千克再生塑料的碳排放仅为1.4千克 ,即可减少0.9千克二氧化碳排放,减碳比例达39%。



目前除食品、医用领域外,多数可添加再生塑料。因再生塑料中特级、一级货源的颜色、指标接近新料,所以该类货源在市场中有较强竞争优势。其他低等级货源,多可根据下游要求进行不同比例的添加或改性使用。从pp新旧料下游应用领域来看,均可用于均聚注塑、共聚注塑、拉丝等领域,两者重合度较高。



近十五年,再生塑料产量增速可观,为行业奠定发展基石。因再生塑料主要回收使用寿命结束后的塑料制品,从2006年以来塑料制品产量平均增速在8.19%,为再生塑料行业提供充足原材料。再生塑料产量数据上来看,从2006年以来平均增速在7.79%。2017-2019年,再生塑料行业在“禁废令”以及环保督察专项行动影响,供应增速大幅下滑,但伴随企业环保意识的提高,规模型、规范化企业增加,供应再次呈现增长趋势。



从具体数据上来看,2021年家电类再生塑料占比不容小觑,其中再生pp、再生硬胶类产量在200-300万吨,两者占总量的34%左右。






04



家电类再生塑料走势普遍偏弱



2022年再生塑料市场整体走势偏弱,家电类再生塑料亦不例外。从基本面上来看,今年家电类再生塑料需求不及往年,出货压力加大后企业多降负荷运行,但仍难以避免价格持续走低的弱势局面。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与科技快速进步,电器电子的保有量不断增长并且更新换代周期有所缩短,相应废弃物呈现逐年增长趋势。在该类废弃物中含有大量的金属、塑料、玻璃等材料,将其通过合理处理将有效节约我国资源并减少原生材料的碳排放,因此对固体废物进行资源化利用意义较大。



通常,家电产品需要原材料有一定强度、韧性等,而abs、ps-hi、pp、ps等凭借优异性能成为家电中塑料部分的主要使用对象,因此从家电中回收的塑料主要集中在再生abs、再生ps、再生pp、再生合金料等。



具体走势来看,3月份经历过一波上涨行情,随后5月前后进入弱势下行通道后趋于震荡。截至11月底再生pp白透明一级颗粒主流在6450元/吨,较年初下跌3.73%,同比下跌4.44%;再生abs米黄颗粒主流在9000元/吨,较年初下跌13.88%,同比下跌16.67%。



再生pp、再生abs下游集中用于注塑行业,今年注塑行业整体表现不及去年同期。从2022年注塑行业开工率数据来看,今年开工率同比偏低2-6个百分点。今年制品厂订单普遍较少,多数对原材料采购持谨慎心态。通过对下游原材料库存天数调研发现,今年制品厂库存持续在偏低水平,通常在6-10天及以下。下游需求跟进不足,直接影响到企业对再生塑料的采购量。



今年再生塑料上游毛料供应趋于紧张,对报盘有较强支撑作用。尤其是家电类货源社会面流通量不大,在今年价格持续偏低压力下持货商捂货惜售,价格一度陷入僵持状态。从下图可以看出,今年再生塑料企业出货持续承压,价格下滑,但上游成本偏僵持,企业利润压缩至偏低水平,对报盘形成底部支撑。今年再生abs平均利润压缩至120元/吨左右,较去年缩减61.17%。



下游需求跟进不足,且上游成本压力较大,今年企业生产偏谨慎,供应面对报盘形成支撑。2022年再生pp开工负荷较去年同期偏低1-5个百分点,再生abs开工负荷较去年同期偏低1-9个百分点。家电类再生塑料企业通过灵活调节开工负荷,从供应端应对需求端的利空影响,从而避免价格的宽幅下调。



综合来看,2022年再生塑料行业整体运行偏弱,家电类再生塑料亦难摆脱弱势行情,价格跟随主流行情震荡走低。整体来看,今年主要受下游刚需偏弱、新旧料价差缩窄等利空主导,但在成本高企、供应减少等支撑下报盘下行幅度收窄。



预计春节前家电类再生塑料市场或呈现偏弱走势。节前下游订单逐渐减少,对再生料将压价限收;加之新旧料价差仍在合理水平之下,再生塑料交投阻力加大。另外,上游成本端在长期压力下或窄幅下调报盘。同时,再生企业心态转淡,多数或选择让利交投。然而,企业在弱势行情下或提前停工,多数无库存压力,从而缩窄降幅。

免责声明: 凡注明来源本网的所有作品,均为本网合法拥有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或有权使用的作品,欢迎转载,注明出处。非本网作品均来自互联网,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相关资讯

|导航

环保设备网 pg电子娱乐平台的版权所有 ©2017

皖icp备2020019861号

网站地图